
亦作“决囚”。指判决囚犯死刑或执行死刑。《新唐书·刑法志》:“死者不可復生……决囚虽三覆奏。而倾刻之间,何暇思虑,自今宜二日五覆奏。”《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其时七月中旬,未是决囚之际。”《清史稿·圣祖纪三》:“十一月壬子,命停决囚。”昆曲《十五贯》第一场:“奉旨决囚,停留不得。”
“决囚”是一个古代司法术语,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发音:jué qiú()
词性:动词短语
释义:指判决囚犯死刑或执行死刑的行为。包含两个核心动作——“决”(裁决、判定)和“囚”(关押或处决犯人)。()
司法程序
古代中国对死刑案件有严格复核制度,如唐代《新唐书》记载:“决囚虽三覆奏……自今宜二日五覆奏”,要求反复审核以避免冤案()。
例:明代《醒世恒言》中“未是决囚之际”描述了死刑执行的特定时间限制()。
文献记载
《清史稿》提到“停决囚”的赦免场景,昆曲《十五贯》中“奉旨决囚”则展现古代死刑执行的官方流程()。
该词已淡出日常用语,主要用于:
需注意:古代“决囚”存在“亦作决囚”的异写形式()。
《决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判决犯人入狱,关押囚犯。通常将罪犯送入监狱,以作为刑罚的执行。
《决囚》由两个部首组成:冫(冰)和囗(囚)。冫通常被称为“冰”,表示与冰有关的意思;囗代表一个围绕着人的方块。
《决囚》的总笔画数为10画。冫的笔画数为2画,囗的笔画数为8画。
《决囚》的拼音为jué qiú,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源自古代的刑法制度。在繁体字中,决字写作「決」,囚字写作「囹」。
《决囚》作为古代汉字,在古时候的写法有所不同。决字古代写法为「彁」,囚字古代写法为「囚」。
1. 法庭决囚后,罪犯被送往监狱服刑。
2. 审判长决囚时陈述:“被告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决定、决策、决心、决赛、判决、囚犯、囚禁、囚室等。
近义词:判刑、判罚、审判。
反义词:释放、无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