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文的意思、醮文的详细解释
醮文的解释
道教徒斋醮时祭告天帝的表文。 宋 沉遘 有《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清 顾炎武 《北岳辨》:“至 宋 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録也。”
词语分解
- 醮的解释 醮 à 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再婚)。 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打醮。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
专业解析
醮文,又称“青词”或“绿章”,是中国道教斋醮科仪中使用的专用文书,是道士在举行祭祀天神、祈福禳灾等法事活动时,向神灵上奏的表章、祝文或疏文。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
定义与核心功能:
- 祭祀告神之文:醮文是道教仪式中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是道士代表信众或国家向神灵表达祈愿、忏悔、谢恩或禀告事宜的正式文书。其根本目的在于“通神达意”,祈求神灵的庇佑、赦罪或赐福。
- 斋醮科仪的核心组成部分:醮文是道教斋醮(设坛祭祷神灵的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仪式的不同环节(如启坛、请神、上章、送神等)通常需要诵读或焚化相应的醮文。
-
内容与用途:
- 祈愿: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解厄、延寿长生、子嗣繁衍、功名成就等。
- 忏悔:为个人或集体所犯过错向神灵忏悔,祈求赦免罪愆。
- 谢恩:感谢神灵的恩赐与庇佑。
- 禀告:向神灵报告重要事宜或祈求指引。
- 驱邪禳灾:祈求神灵驱除邪祟、平息灾祸。
-
形式与文体特征:
- 骈俪文体:醮文通常采用讲究对仗、辞藻华丽的骈体文写成,句式工整,多用四六句式,追求韵律和谐。
- 格式固定: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套语,开头常以“臣谨奏”或“伏以”等起首,结尾多用“谨词”、“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等。
- 语言风格:语言庄重、典雅、恭敬,充满宗教虔诚感,常使用道教特有的神名、仙境、典故和隐语。
- 书写与焚化:醮文需用朱笔书写于特制的青藤纸上(故称“青词”),在仪式中诵读后,最后通常要焚化,象征送达天庭。
-
历史与文化意义:
- 醮文在唐宋时期尤为兴盛,不仅用于宗教仪式,也曾受到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历史上许多文人(如白居易、苏轼等)都曾撰写过青词。
- 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仪式、文学以及古代社会信仰的重要文献资料,反映了古人对神灵世界的认知和沟通方式。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华道教大辞典》 (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该权威辞典对“醮文”、“青词”有详细定义和解释,阐述其在道教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 《道藏》 (道教经典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醮仪经典(如《太上赤文洞神三箓》、《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等),这些经典中包含了醮文的范本、书写规范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是研究醮文最原始、最核心的文献依据。
- 《道教斋醮科仪研究》 (张泽洪著,巴蜀书社,1999年):此书系统研究了道教斋醮仪式的历史、流派、结构及文化内涵,对醮文(青词)的起源、发展、形式、功能及其在仪式中的运用有深入探讨。
-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这部通史性著作在论述道教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时,会涉及斋醮仪式的演变,其中也包含对醮文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醮文”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使用的特定文辞,主要用于祭告天帝或神灵,表达祈愿或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醮文指道教徒在“斋醮”(一种设坛祭祀的仪式)时向天帝呈递的表文,内容多为祈福、禳灾或纪念。例如宋代沈遘的《真宗皇帝忌日醮文》和清代顾炎武提及的宋代醮文碑记,均属此类文献。
2.“醮”的多元含义
- 宗教仪式:道教中“醮”指设坛做法事,如“打醮”。
- 古代礼仪:也指婚礼、冠礼中的酒祭仪式,如“再醮”(再婚)。
3.历史与文献
醮文在宋代已盛行,多刻于碑记,内容涉及帝王忌日、国家祭祀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北岳辨》中提及宋代醮文数量众多,显示其历史重要性。
4.现代应用
如今“醮文”一词主要用于研究道教文化和古代文献,部分传统仪式中仍保留相关形式。
醮文的核心含义与道教祭祀紧密相关,兼具宗教与历史文献价值。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醮文案例,可参考《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百辞莫辩搬调变蛋鼻旁窦不到得鄽市嘲诉敕勒储供垂听慈色当务之急地震仪对照奋拔赗吊封豨修蛇分香服猛告言共和觥使工团主义规彠毫发不爽横顺隳败鹘军挢揉矜伪俊鸟课桌龙跃虎踞露丑啰说白道漫洟毛发耸然马思哥油没了收明来暗往密旨凝魂皮膜轻红青塘钦派秋课祛累惹动十二兽爽飒霜仗诵念嘡啷跳磴网点文艘戊申録梧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