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骨。《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倛, 伊尹 形若槁骸。”
(2).指羸弱的身体。 宋 王安石 《与沉道原书》之二:“槁骸残息,待尽朝夕,顿伏床枕,无足言者。”
以下是对成语“槁骸”的详细解释:
“槁骸”由“槁”(指树木干枯失去生机)和“骸”(指尸体或骨骸)组合而成,形容人身体极度衰老、枯瘦如柴,或比喻精神萎靡、毫无生气()。
近义词包括“形销骨立”“骨瘦如柴”,均强调极度的消瘦或衰颓。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庄子》《抱朴子》等文献(来源:、4、5)。
《槁骸》可以指代干燥枯萎的尸骨或是衰老不堪的人体。它常常用来形容枯槁、干瘪、无生气的样子。
《槁骸》由木字旁和骨字旁组成。木字旁是部首,骨字旁为构成部分。它的总体笔画数为16画。
《槁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槁骸》的写法是「槁骸」。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槁骸》并没有太大变化。古代人们常用「槁骸」来形容衰老的人或是尸骨干瘪的形态。
例句:病中之人,面色槁骸,只剩下一口气了。
组词:槁木、苍槁、槁木死灰
近义词:枯槁、干瘪、衰败
反义词:蓬勃、充盈、生机勃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