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骸的意思、槁骸的详细解释
槁骸的解释
(1).枯骨。《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倛, 伊尹 形若槁骸。”
(2).指羸弱的身体。 宋 王安石 《与沉道原书》之二:“槁骸残息,待尽朝夕,顿伏床枕,无足言者。”
词语分解
- 槁的解释 槁 ǎ 枯干:槁木。枯槁。槁悴。槁木死灰(喻心情冷漠,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古同“藁”,草。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骸的解释 骸 á 骨头:骸骨。尸骸。 身体:病骸。残骸。 笔画数:; 部首: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槁骸(gǎo hái)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槁”与“骸”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 字义拆解:
- 槁(gǎo):指草木干枯、失去生机。《说文解字》释为“木枯也”,如《孟子·公孙丑上》有“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引申为事物干瘪、枯竭的状态。
- 骸(hái):指骨骼、躯体。《说文解字》释为“胫骨也”,后泛指骨骼或身体,如《庄子·齐物论》云“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 复合词义:
“槁骸”字面意为干枯的尸骨或躯体,强调生命消逝后仅存的枯槁形骸,蕴含强烈的衰败、死亡意象。此义可见于道家典籍,如《列子·黄帝篇》载:“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二、引申义与文学意蕴
- 比喻极度消瘦:
引申形容人形销骨立、憔悴不堪的状态。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枯骨。亦形容消瘦。” 此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用以刻画人物历经磨难后的枯瘦形象。
- 象征生命枯竭:
在哲学与文学语境中,“槁骸”常喻指精神或生命力的彻底消亡,与“槁木死灰”意境相通。如《庄子·齐物论》中“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即通过躯体如槁木的意象,表达形神俱灭的哲学思考。
三、权威文献例证
- 《庄子·知北游》: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此句以“槁骸”直指躯体枯槁,与“死灰”呼应,成为道家“坐忘”境界的经典表述(参考: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 《汉语大词典》释义:
“槁骸:枯骨。亦形容消瘦。”
该释义收录于权威辞书,明确其双重含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 《辞源》考释:
“骸,骨。槁骸,枯骨。”
强调其本义为枯骨,溯源至古代文献(参考:商务印书馆《辞源》)。
“槁骸”一词凝结了汉语对生命消亡的深刻观察,既具“枯骨”的具象本义,又衍生出“形销骨立”的比喻义与“生机泯灭”的哲学象征。其使用多见于先秦诸子与后世诗文,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与审美意趣的重要语汇。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对成语“槁骸”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槁骸”由“槁”(指树木干枯失去生机)和“骸”(指尸体或骨骸)组合而成,形容人身体极度衰老、枯瘦如柴,或比喻精神萎靡、毫无生气()。
出处与典故
- 《庄子·知北游》
原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用枯骨般的躯体和死灰般的心境,形容道家追求的“忘我”境界。
- 晋代葛洪《抱朴子》
提到历史人物“伊尹形若槁骸”,比喻贤士隐逸时的清瘦形象()。
用法与例句
- 指枯骨
如《庄子》中的哲学意象,强调躯体的消亡()。
- 形容羸弱之躯
宋代王安石在书信中自述“槁骸残息”,描述自己病重时的虚弱状态()。
近义与延伸
近义词包括“形销骨立”“骨瘦如柴”,均强调极度的消瘦或衰颓。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庄子》《抱朴子》等文献(来源:、4、5)。
别人正在浏览...
把场白珉棒棒鸡八砖学士贬素标志牌伯琴不顺沉灶生蛙淡悠悠冬烘先生镀铬钢翻肠搅肚芳冽分曹凤附龙攀蜂铃逢年过节凤吻酆狱妇好墓附饰挂孝归趣合胆同心黄昏子嘑头江介醮水结社津渡旧案魁阁灵螭林魈六逸龙楼凤池闾阈猫坑麻醉品面论冥密霓帔翩飞平均工资神光庶狱松栢天窗笤帚铁丝箭同源词王枚温颜乌臼无明业火诬争骁艺亵狎邪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