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湖北大鼓的意思、湖北大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湖北大鼓的解释

曲艺的一种。 清 代 咸丰 年间由 光州 (今 河南省 潢川县 )一带的大鼓传入 湖北省 发展而成,流行于 武汉市 和 鄂 东一带。初用鸳鸯铁板按节拍,后改用木板,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调有四平调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湖北大鼓,又称“黄陂大鼓”或“说鼓书”,是中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黄陂、孝感等地流行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鼓书类说唱艺术。它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V-55),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一、定义与艺术地位

湖北大鼓是以湖北方言(尤其是黄陂话)为基础,由演员自击书鼓、云板,配以丝弦乐器伴奏,通过说唱结合的方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曲艺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为“一人多角”“叙事为主”,兼具说、唱、演、奏的综合艺术表现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荆楚地区的语言特色、民俗风情和历史记忆(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二、历史渊源与发展

湖北大鼓起源于清代中期的黄陂地区,由北方的“鼓词”结合湖北地方小调、方言语音演变而成。早期以流浪艺人的街头表演为主,后逐渐形成固定曲目和表演程式。20世纪50年代后,经专业艺人整理革新,艺术形式趋于成熟,代表性传承人包括陈谦闻、张明智等(来源: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官网“非遗保护”栏目)。

三、艺术特征

  1. 表演形式:演员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敲书鼓控制节奏,以坐唱为主,辅以面部表情和手势。伴奏乐器初为三件头(鼓、板、弦),后加入二胡、三弦等。
  2. 唱腔结构:以“四平调”为基本腔,衍生出“快四平”“慢四平”“悲腔”等变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押韵灵活。
  3. 内容题材:传统曲目多取材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民间故事,现代创作则聚焦社会生活和现实题材(来源: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

四、代表作品与传承

经典曲目包括《聚宝盆》《翻身记》等,现代作品如《如此媳妇》广受欢迎。目前通过专业院团(如湖北省曲艺团)、社区传习所及校园推广进行活态传承,并依托数字化手段保存影音资料(来源: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湖北曲艺资源”专题)。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北大鼓条目
  2.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
  3.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湖北大鼓是湖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历史渊源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1820-1850年),已有200余年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北方鼓书艺术,经河南光州(今潢川县)传入湖北后,融合当地方言和音乐元素发展而成。1950年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61)。

二、表演形式与艺术特征

  1. 伴奏乐器:早期使用鸳鸯铁板,后改为木板,配以三弦、二胡。1958年后短篇表演加入弦乐伴奏,长篇仍保持单人击鼓说唱形式。
  2. 唱腔特点:以"四平调"为主腔,可变化出快四平、慢四平、悲腔等十余种板式,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唱词结构。
  3. 表演方式:说唱结合,融入身段表演,语言采用鄂东方言,风格诙谐幽默。

三、主要艺术流派 • 北路:高亢粗犷,擅长武侠题材,代表曲目《花和尚》 • 南路:细腻缠绵,多演家庭公案,如《滴血成亲》 • 南北路:兼容并蓄,专攻历史演义,《反唐》《征东》等

四、文化价值 作为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其传承谱系可追溯八代艺人,著名传承人包括张明智等。现存《四下河南》《南京》《北京》等经典剧目,生动记录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湖北省非遗网、政府公示文献等权威来源,完整传承谱系及当代发展可参考相关文化机构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蚌蠹遍地碧鳞鳞漕程场期长御蝉子打诊德体典宝奠雁嫡女兜铃对不住对攻放龙入海梵筴诽诽风猷负廓隔絶拱把关门节栝松股肱之臣横悖角试挟依积弛净得靖默髡流枯碛老家人蠡母络秀梦象俛容苗末盘倒槃珊惬望取急柔声下气辱游烧高香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慎初盛名难副失节市舍兽害水米无交夙见条例司通试穨阘托丽无关宏旨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