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魏 何晏 面如傅粉,娶 魏 公主,赐爵为列侯,后因称驸马为“粉侯”。《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俗谓駙马都尉为粉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主日耽此,不知与粉侯孰胜?” 清 洪楝园 《后南柯·檀谋》:“昔年眷属,昔年眷属,一梦醒繁华。粉侯一去无恩泽,鉴前车。”参见“ 粉郎 ”。
“粉侯”是中国古代对驸马的别称,其起源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词源与典故
该词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据记载,何晏面容白皙如傅粉,娶魏公主为妻,被赐爵列侯,因此后人将驸马称为“粉侯”。这一称呼结合了其外貌特征(“粉”)与身份(“侯”),形成特定代称。
历史演变
宋代文献《续资治通鉴》提到“俗谓驸马都尉为粉侯”,表明此称谓在宋代已广泛流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中亦有“主日耽此,不知与粉侯孰胜?”的用例,显示其在文学中的延续。
文化内涵
该词不仅指驸马身份,还隐含对驸马仪容风度的形容。因何晏以美貌著称,“粉”字既呼应其外貌,也暗含对贵族男子形象的期待。
相关延伸
类似称谓还有“粉郎”(原指何晏,后泛指美男子),但“粉侯”专用于驸马,更具身份指向性。
“粉侯”通过历史人物典故衍生,融合外貌与身份特征,成为古代对驸马的雅称,并在文学作品中长期沿用。
《粉侯》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粉末、粉末状。
《粉侯》由部首米和字侯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粉侯》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模糊,具体的出处暂无明确记录。但根据其字义和构造,可以推测它的由来与食物加工、药物制备或粉末状物品有关。
《粉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粉候」。
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粉侯》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差异,具体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1. 这个面粉磨得很细腻,是真正的《粉侯》。
2. 我需要一些《粉侯》来制作药膏。
- 粉状、粉尘、粉末、粉红、粉色、粉碎、粉底、粉身碎骨
粉末、面粉、粉状
块状、固体、饭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