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嗾使的意思、嗾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嗾使的解释

[egg on sb. to;promote;instigate] 煽动指使人干坏事

观音坡那回事他其实没有嗾使别人去干,完全是那此侉子好管闲是闲非。——张天翼《清明时节》

详细解释

(1).发出声音指挥狗。 沉从文 《边城》:“祖父同 翠翠 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2).教唆指使。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百姓 冉兴 ,为人嗾使打鼓告官家差役不均。” 明 李贽 《读史汇·李贤》:“﹝ 李贤 ﹞谓 彭华 嗾使 罗伦 以代公表白,反使 罗伦 亦蒙不韙之名也。”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但这一点,我自然也判不定是因为畏 章 氏有嗾使兵警痛打之威呢,还是贪图分润金款之利,抑或真以他为‘公理’或‘道义’等类的具象的化身?”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李三才辩护》:“那一班顽固腐败势力,以 邵辅忠 、 徐兆魁 等人为代表,在太监们的嗾使之下,自然要大肆攻击 李三才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嗾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原指通过声音驱使狗行动,如中提到的“使唤狗”。例如,沈从文《边城》中描述祖父“嗾使身边黄狗”衔回木头,即为此意。
  2. 引申义:比喻煽动、教唆他人做坏事,含贬义。如提到“怂恿别人做坏事”,《志雅堂杂钞》中“百姓冉兴为人嗾使”即指被挑拨告官。

二、用法与示例

三、文学与历史引用

四、注意事项

该词强调隐蔽的操控性,通常涉及不良动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志雅堂杂钞》《边城》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嗾使:意思和拆分部首、笔画

嗾使(sǔ shǐ)是一个动词,意为煽动、唆使。它由口音部首口和声旁火组成,共有11画。

来源和繁体

嗾使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谏论志》中,用来形容煽动别人做坏事。

在繁体字中,嗾使的写法为「嗾使」。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嗾使的写法有所变化。根据《说文解字》的古文释义,嗾使可以写作「促召」,意为催促和召唤。

例句

1. 他被嗾使起来做了一件错事。

2. 她嗾使同学一起抵制不公平的规定。

组词

1. 嗾使煽风点火

2. 嗾使挑拨离间

3. 嗾使唆使他人

近义词

1. 怂恿:鼓动、煽动。

2. 煽动:挑拨、激励。

3. 唆使:指使、教唆。

反义词

1. 劝导:规劝、劝诫。

2. 克制:抑制、自律。

3. 约束:限制、束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