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锉的意思、土锉的详细解释
土锉的解释
炊具,犹今之砂锅。 唐 杜甫 《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荆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烟。”《宋史·隐逸传下·苏云卿》:“土銼竹几,地无纤尘。” 明 李东阳 《斋居日待诸同官不至》诗:“砚田晓滴蔷薇露,土銼春回榾柮烟。”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山薪土銼续,村酿瓦罌提。”
词语分解
- 土的解释 土 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疆域:国土。领土。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不合潮流:土气。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中国
- 锉的解释 锉 (銼) ò 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锉刀。钢锉。扁锉。 用锉磨东西:把铁条锉细。 古同“挫”,折伤,挫败。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土锉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冷僻的古语词,特指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简易炊具,主要用于蒸煮食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定义
- “土”:指材质为陶土,表明其由黏土烧制而成,属粗陶器皿。
- “锉”(音cuò):本义指小锅,《说文解字·金部》释为“釜也”,后引申为炊具泛称。
综合释义:土锉即陶制的小型炊锅,形制类似今日砂锅,但器壁更厚、工艺更粗糙,为古代平民日常烹煮器具。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 结构特点:
- 圆腹、宽口、三足或无足,底部可直火加热。
- 器表多无釉或施低温釉,耐热性较差但成本低廉。
- 主要用途:
- 蒸煮谷物、野菜等简易餐食,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平民生活。
- 考古发现中多与灶台遗迹共存,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夹砂灰陶炊器(《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三、文化意涵与文献例证
- 底层生活象征:
土锉在古诗文中常代指清贫生活,如宋代陆游《幽居》诗:“土锉烟消尽,蒲团日未斜”,借炊具描写隐居简朴之境。
- 饮食史实证:
《诗经·召南·采蘋》中“于以湘之?维锜及釜”的“釜”即早期土锉类炊具,印证其历史悠久性(《毛诗注疏》)。
四、现代研究与实物佐证
- 考古学界将土锉归类为“夹砂陶炊器”,其材质含砂粒以提高耐热性,马王堆汉墓遣策简牍中记载的“瓦甑”即属此类(《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 民俗学研究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沿用形制相似的陶锅(如彝族“库祖”),为古代土锉的活态传承例证。
学术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释“锉”字源流
-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邵万宽著)第三章
- 《汉代陶器与古代社会生活》(刘庆柱考古文集)
- 《诗经名物新证》(扬之水)考炊具形制
网络扩展解释
“土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土锉(拼音:tǔ cuò)指一种古代炊具,类似于现代的砂锅。它由粗陶或土质材料制成,常用于烹煮食物,具有耐高温、保温性好的特点。
二、文献例证
- 唐代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中写道:“荆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烟”,描绘了土锉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 《宋史·隐逸传》提到隐士苏云卿的居所“土銼竹几,地无纤尘”,体现其简朴的生活方式。
三、延伸含义
在成语“绳床土锉”中,“土锉”与“绳床”(绳编的简陋床铺)并列,共同形容事物粗糙、未经精细加工的状态,比喻生活条件或器物简陋。
四、使用场景
- 本义:描述古代炊具或砂锅类器物。
- 引申义:用于文学作品中渲染质朴、清贫的意境,或通过成语批评粗糙低劣的事物。
补充说明
需注意,“土锉”单独使用时多指炊具,而“绳床土锉”作为固定搭配时侧重比喻意义。不同文献中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暗饰百脚班固《两都》绊脚索誖缪便官鞭箭彩杖餐霞饮瀣漕水倡饮扯撮春仗出水赐颁惮恐答数繁翰匪夷分大小焚谷粉妆玉琢岗楼海豹痕痕红花草焦峣嘉穗惊淰箕山之操伉俪靠色坑堑匡其不逮烈然蠡舫力求六铢钱礼愿嵝领马披偏徇撇嵌破家鬼轻盈跂悬确硌柿糕水仙伯推覆脱剥杂剧琬碑顽蔽危栈五辞无名揭帖梧桐断角无政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