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贤良方正的意思、贤良方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贤良方正的解释

[virtuous and expostulate] 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被选中后授予官职。贤良方正科目自此始。唐宋也设贤良方正科

详细解释

汉 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 汉文帝 。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 武帝 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史记·孝文本纪》:“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旧唐书·裴度传》:“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科,对策高等,授 河阴县 尉。” 明 归有光 《三途并用议》:“国初用人,有徵聘,有经明行修,有人材,有贤良方正,有才识兼人,有楷书,有童子诸科。”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贤良方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概念和人才选拔标准,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汉代察举科目)

指汉代设立的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要求被举荐者兼具品德高尚(贤)、行为良善(良)、为人正直(方)、处事公正(正)的特质。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前178年)首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旨在选拔德才兼备、敢于谏言的治国人才。

二、语义解构

  1. 指德行出众、才能卓越。《说文解字》释:"贤,多才也",引申为品德与才能兼备。

  2. 本义为善良、美好,《尔雅·释诂》注:"良,善也",强调内在品性纯善。

  3. 原指并行的两船,《说文》:"方,併船也",后引申为品行端方、坚守原则。

  4. 甲骨文象形为足履目标,《说文》:"正,是也",指行为合乎道义、公正不偏。

三、历史演变与延伸义

唐代沿袭此制,《唐六典》规定"贤良方正"科需考察经学策论与治国方略。宋以后逐渐从具体科目演变为对德才兼备者的泛称。如《宋史·选举志》将"贤良方正"与"孝悌力田"并列为荐举名目。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时...后亦泛指有德行者。"《辞源》强调其"重德行、敢直谏"的双重特质,体现儒家"修身济世"的理想人格。

五、文化内涵

该词浓缩了传统人才观的四大维度:

典籍例证:

《史记·孝文本纪》:"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白居易《策林》:"贤良方正者,岂惟科名哉?实治国之纲维也。"


来源依据

本文释义综合《说文解字》《尔雅》等字书,《汉书》《唐六典》《宋史》等史籍制度记载,并参照《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的现代释义,语义分析结合汉字构形学与训诂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贤良方正”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背景:

一、基本释义

“贤良”指德才兼备,“方正”指品行正直,合起来形容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且行为端正的人。汉代起,该词也成为选拔人才的科目名称,被举荐者需具备直言进谏的能力。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起源
    始于汉文帝时期,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文帝下诏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正朝政。

  2. 发展

    • 汉代:与“孝廉”同为举士科目,前者重品行,后者重才学。
    • 唐宋:设为制科(临时考试科目),沿用选拔制度。
  3. 选拔标准
    被举荐者需对政治得失提出谏言,优秀者可授官职。


三、用法与延伸


四、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史记·平准书》:“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汉文帝时期的举贤故事是典型历史典故。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演变或具体案例,可查阅《史记》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邦土包络避热诐说不名一钱惨伤成结吃板刀面俦儗处和出口打惨大箛惮慴倒口子打启发等价连城递胜递负逗落飞罗面飞翼拊手根气官等官帖规彟瑰器欢天喜地家慈简侮嘐戛戒诲浄筵进贤极情尽致嫉贪如雠撧葱馈贽老春陵尚临穴龙蹲虎踞马王堆汉墓木叶蝶恼聒乾急穷袴齐物去故就新裙屐少年善熟实用性蜀盐彤云密布投机取巧偷容橐奸无貌诬诉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