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贤良方正的意思、贤良方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贤良方正的解释

[virtuous and expostulate] 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被选中后授予官职。贤良方正科目自此始。唐宋也设贤良方正科

详细解释

汉 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 汉文帝 。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 武帝 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史记·孝文本纪》:“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旧唐书·裴度传》:“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科,对策高等,授 河阴县 尉。” 明 归有光 《三途并用议》:“国初用人,有徵聘,有经明行修,有人材,有贤良方正,有才识兼人,有楷书,有童子诸科。”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贤良方正”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背景:

一、基本释义

“贤良”指德才兼备,“方正”指品行正直,合起来形容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且行为端正的人。汉代起,该词也成为选拔人才的科目名称,被举荐者需具备直言进谏的能力。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起源
    始于汉文帝时期,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文帝下诏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正朝政。

  2. 发展

    • 汉代:与“孝廉”同为举士科目,前者重品行,后者重才学。
    • 唐宋:设为制科(临时考试科目),沿用选拔制度。
  3. 选拔标准
    被举荐者需对政治得失提出谏言,优秀者可授官职。


三、用法与延伸


四、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史记·平准书》:“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汉文帝时期的举贤故事是典型历史典故。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演变或具体案例,可查阅《史记》相关篇章。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贤良方正

《贤良方正》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一个人聪明、善良、品德正直、行为得体的意思。它由“贤”、“良”、“方”和“正”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贤良方正》的拆分部首依次为贝、艮、方和止。贤的笔画数为10画,良的笔画数为7画,方的笔画数为4画,正的笔画数为5画。

来源:《贤良方正》可能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意思是指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不违背正义道德的作为。

繁体:《贤良方正》的繁体写法为「賢良方正」。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些不同,例如《贤良方正》中的“方”字,在古时候写作“方”字的上半部分为“口”,下半部分为“方”。而“正”字在古代写作“㕘”。这些变化都是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

例句: 1. 他为人贤良方正,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2. 做人应该秉持贤良方正的品德,不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情。

组词:贤人、良知、方方正正、正直等。

近义词:贤明、良善、正直。

反义词:愚蠢、邪恶、歪曲。

别人正在浏览...

班丝贝宝陀岩悲欢离合髲鬀惨沮成盐酬劝大文芳菲腹藳复数祴夏贯械国举裹首孤稚旱桥何问化日翬褕绛氛齎敕戒期惊懅浪客雷皷泪竹连逮连闼洞房陋生旅羇孖生门庇米醋摹袭南华真经南齐内荣鸟吊山偏醒凭几之诏起重沙阬山川米聚上年觞醳神采英拔寿坎收泪手零脚碎説念笋衣梯天土矾托国悟宗先驱消息校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