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诉的意思、诬诉的详细解释
诬诉的解释
亦作“ 诬愬 ”。诬告。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四》:“公卿议以 延寿 前既无状,又诬诉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宋史·儒林传七·程迥》:“ 贵溪 民伪作 吴渐 名,诬愬县令 石邦彦 。 迥 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 姚石甫 以 臺湾道 创 英 夷,受诬诉,事白出狱。”
词语分解
- 诬的解释 诬 (誣) ū 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诬蔑。诬赖。诬陷。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诉的解释 诉 (訴) ù 叙述,倾吐:告诉。诉苦。诉愿。诉衷情。倾诉。 控告:诉讼。控诉。上诉。申诉。败诉。撤诉。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诬诉"是一个法律术语,指行为人故意捏造、虚构事实或情节,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提出虚假的控告、检举或诉讼的行为。其核心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客观上的虚构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到不应有的法律追究或损害其合法权益。
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 捏造事实: 这是"诬诉"最本质的特征。行为人陈述或提交的所谓"事实"或"证据"是凭空编造、歪曲篡改或恶意夸大的,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 恶意控告/诉讼: 行为人基于捏造的事实,主动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处理权的机构提出控告、检举、起诉或申诉。
- 意图陷害/损害: 行为人实施诬诉行为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被诬告者(个人或单位)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名誉损害、经济损失或其他不利后果。
-
构成要素:
- 主观故意: 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陈述的事实是虚假的,并且具有陷害他人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的意图。过失或误告不构成诬诉。
- 客观行为: 行为人实施了向有关机关告发、提起诉讼等具体行为。
- 虚构内容: 告发或诉讼所依据的主要事实或关键情节是捏造的。
- 指向特定对象: 诬告行为通常针对特定的人或单位。
-
法律性质与后果:
- 违法行为: 诬诉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和行政管理秩序,浪费了公共资源。
- 侵权责任: 诬诉行为侵害了被诬告者的名誉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被诬告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诬告者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 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诬告行为可能构成犯罪。中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专门规定了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此外,在诉讼过程中作虚假陈述、伪造证据等行为,也可能触犯伪证罪、妨害作证罪等其他罪名。
- 司法应对: 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存在诬告陷害行为的,会依法驳回起诉或诉讼请求,并对诬告者进行训诫、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错告/误告: 指行为人由于对情况了解不全面或认识错误而进行了不符合事实的告发。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陷害他人的故意,因此不构成诬告。
- 检举失实: 指检举人反映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但并非故意捏造,通常也不具有陷害他人的恶意。
- 诽谤: 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主要发生在私人场合或公共空间,不一定涉及向国家机关告发或提起诉讼。
"诬诉"即诬告陷害性质的诉讼或控告,特指行为人出于恶意,故意虚构事实向有权机关告发或提起诉讼,意图使他人遭受法律追究或权益受损的行为。它是一种破坏司法公正和社会诚信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同时需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
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汉语词典或法律释义网页链接,以上解释基于法律术语的通用定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规定进行阐述。建议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或《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获取更详尽的辞书释义,或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案例指导。
网络扩展解释
“诬诉”是一个法律术语,指通过捏造事实或虚构情节对他人进行虚假控告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诬诉即“诬告”,指在明知不实的情况下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或相关部门控告他人,意图使其承担法律责任。其核心特征是主观恶意与客观虚假陈述的结合。
-
历史文献用例
- 汉代荀悦《汉纪·宣帝纪四》提到官员因诬诉典法大臣被定为“狡猾不道”,说明诬诉在古代已被视为严重罪行。
- 《宋史·儒林传》记载宋代有民众伪造姓名诬诉县令,导致多人冤死,反映诬诉对司法公正的破坏性。
-
法律后果
诬诉行为可能触犯诬告陷害罪。例如清代《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中记载官员因诬诉蒙冤,后经查证才得以昭雪,凸显诬诉对个人声誉和社会秩序的危害。
-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与“诬讼”区别:诬讼侧重无中生有的诉讼行为,而诬诉特指向司法机关提出虚假控告。两者均涉及虚假陈述,但适用场景不同。
如需了解具体法律条文或历史案例细节,可参考《刑法》相关条款及《汉纪》《宋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冻受饿扒伏百舍拔了萝卜地皮宽襃封备耕徧眺闭口拨换吃板子笞靳粗饭翠旌达姆弹大内登东厕貂不足,狗尾续丁辰恶叉防逻風起雲布肤脆够瞧挂表滚刀肉横匾幻灯火把节兼包尖酸进退存亡九谷考劾恪言宽放赉给棱睁神良已狸首龙镜隆丽禄儿落星石鸣骹南米女娲补天偏材僻境凭白仆御签书七盘冗职上大夫瘦刮刮天韵铁牓闲冶小葱拌豆腐遐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