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书的意思、乡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书的解释

(1).家信。 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 元 揭傒斯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

(2). 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翁中丞》:“ 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书是汉语词汇中承载文化记忆的双重载体,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家信代称

    作为古代书信往来的重要形式,"乡书"指代寄往故乡的家信,凝结着游子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表述,印证该用法。清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家信",强调传递亲缘信息的功能性。

  2. 科举制度术语

    在明清科举体系中,"乡书"特指通过乡试者获得的文书凭证。《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该词曾指"乡试中举者的名册",如《儒林外史》第三回"乡书已到,范进中举"即为此类用法,体现古代教育制度的特定称谓。

  3. 文化意象延伸

    现代语言研究中,"乡书"被赋予文化符号内涵。学者王宁在《汉字与文化》中指出,该词已超越字面含义,成为"乡土情怀的文学转喻",常见于当代乡土文学作品的意象构建。

  4. 语言学演变轨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其词性为名词,读音为xiāngshū。词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早期写作"鄉書",《玉篇》释作"家问也",后随科举制度发展衍生新义,形成古今词义叠加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乡书”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家信

指寄往或来自家乡的书信,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例如:

二、科举乡试的凭证

源自《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的周代制度:乡学每三年选拔贤能者,由乡老向朝廷推荐,称为“乡书”或“乡老书”。后世科举制沿用此名,代指通过乡试(省级科举考试)的资格凭证。例如: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分别对应情感表达(家书)与制度文化(科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诗句引用多取家信之义,而史书文献则侧重科举制度相关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板插驳窦不到柴桑翁秤钩承诏冲街词谱黕烟第一骨洞知迩远凤书脯斮高掇果汁海底骇怒薨然花筒昏顽胶革燋心疥疠锦归尽善尽美窘步骏骊六出花六盘山螟蛾末伎摩肩擦踵闹哄内位虐戾捏诀凝肃前言往行慊郁茄子秦川女寝湮气宇不凡鳍足目蛆扒穰穰垓垓伤感沙哑轼柜书淫司诡宿疾汤面天殛同赏沩叟握雾拏云骛奇现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