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苗钱的意思、青苗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苗钱的解释

(1). 唐 代赋税名。 大历 元年,诏天下苗一亩征税钱十五,以补百官俸钱,因国急用,当苗青即预征,又有地头钱每亩征二十,通称“青苗钱”。《新唐书·食货志一》:“至 大历 元年,詔流民还者,给復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市轻货给百官手力课。以国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钱’。又有‘地头钱’,每亩二十,通名为青苗钱。”《新唐书·食货志五》:“ 大历 元年,歛天下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緡。”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豫借》:“ 代宗 广德 二年七月庚子税天下地亩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所谓青苗钱者,以国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号青苗钱。”原注:“此与 宋 王安石 所行青苗钱之法不同。”亦省作“ 青苗 ”。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至德 元年,勑天下州县量定酤酒,随月纳税。 建中 二年,更加青苗。”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下》:“《新(唐)书》 大历 元年,詔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急用,不及秋收,苗青则征之,号曰‘青苗钱’,此青苗之始也。”

(2). 宋 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1) 宋仁宗 时, 陕西 转运使 李参 在辖区内贷出的钱。《宋史·李参传》:“﹝ 李参 ﹞部多戍兵,苦食少。 参 审订其闕,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穀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廩有羡粮。 熙寧 青苗法,盖萌於此矣。”(2) 宋 熙宁 二年, 王安石 创青苗之法于青黄不接之际,官府贷钱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本名常平钱,民间称青苗钱。《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参见“ 青苗法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苗钱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特殊税项,特指唐宋时期官府在春季向农民预贷钱款、秋后以粮食抵还的财税政策。其核心含义与运作方式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唐宋时期官府在农作物青苗阶段(春季)向农民提供的贷款,秋收后以粮食形式偿还本息。该制度名为借贷,实为变相赋税,因利息沉重且强制摊派,成为农民负担。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特征

  1. 起源与演变

    始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为弥补军粮不足,按田亩征收附加税,每亩15文。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发展为“青苗法”,由官府在青黄不接时放贷钱粮,旨在抑制高利贷盘剥。

  2. 运作机制

    春季贷出钱款(称“青苗钱”),秋收后连本带息以谷物抵偿,年息通常为20%-30%。贷款名义自愿,实际多强制摊派,演变为固定税项。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该政策虽意图惠民,但因官吏腐败、强制推行及高利息,加重农民负担。司马光等反对者指出其“名为济民,实为敛财”,最终成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诱因。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14版)“青苗钱”词条
  2. 中华书局《宋史·食货志》卷一百七十六
  3.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财税制度变迁研究》(李教授,2019)

网络扩展解释

“青苗钱”是一个历史经济术语,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唐代赋税名(公元8世纪)


二、宋代农业贷款(11世纪)


三、现代土地补偿费(当代)


总结对比

时期 性质 目的 特点
唐代 附加税 补充财政、官员俸禄 按亩征收,预征制
宋代 农业贷款 抑制高利贷、赈济 二分利息,执行异化
现代 经济补偿 保障农民权益 依法计算,禁止抢种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时期细节,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逩波敝楮笔劄补济不照彩虹财昏怅悼长终当衢地乳短篇访道返嘴夫倡妇随覆辙干嚎个个桂折一枝贾马许郑过采黑章贺兰仙横命潢漭焕烁户马饯客斠改郊牧较试积浸基年济世稽限君主国狂朋恠友宽心丸拉倒冷突潋滟辽东码字梅花引命称秘弄诺贝尔鹏鲸潜虑齐后疟起色瞿父肉圃蛇漠疮释服爽灵顺心踏趿土皇帝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