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烂,糜烂。 晋 潘岳 《西征赋》:“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爓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
“焦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o m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解释如下:
“焦糜”由“焦”(意为焦灼、焦虑)和“糜”(意为破碎、毁坏)组成,字面指焦烂、糜烂的状态。既可描述物体被烧焦、毁坏(如战场废墟、火灾后的景象),也可比喻经历灾难或打击后的破败境况或个人心境。
最早见于晋代潘岳的《西征赋》:“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爓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此处通过“焦糜”描绘壮烈牺牲的场景,强调事物在烈火中焚毁的状态。
部分资料提到“焦糜”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但根据更权威的文献(如《西征赋》),实际出处应为晋代,需注意考据差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相关词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焦糜(jiāo m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心神疲惫、疲乏不堪的样子。
焦字的部首是火(huǒ),总共6画;糜字的部首是米(mǐ),总共11画。
焦糜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一书,意为精神疲乏得像糜粥一样,形容人的疲惫不堪。
繁体字为焦糜(焦糜)。
在古时候,焦糜的写法稍有不同。焦字的上部是“爪”,糜字的上部是“弓”,总体的结构与现代写法相似。
1.他整天工作到很晚,看起来很焦糜。
2.经历了连续的考试和长时间的工作,她显得非常焦糜。
焦躁、焦虑、糜费、糜烂、糜烂不堪
疲惫、疲乏、疲倦、疲劳、疲累
精神焕发、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