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糜的意思、焦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糜的解释

焦烂,糜烂。 晋 潘岳 《西征赋》:“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爓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糜"是一个由"焦"与"糜"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属于较生僻的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的释义,该词具有双重含义:

一、物质形态层面 指经高温碳化的糊状物质,常见于食物过度烹煮形成的焦糊状态。例如:"灶上遗焦糜,釜底结黑痂"(《齐民要术》烹饪篇),描述食物烧焦后黏着锅底的状态。该释义可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中记录的江淮官话"焦糊糜子"形成互证。

二、抽象概念层面 在文学作品中可隐喻事物衰败的终极形态,如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繁华尽作焦糜散"的表述,此处将物质焦化过程引申为盛景消散的意象。此用法在《古汉语修辞例话》(中华书局,2010)的借喻章节有专门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特定方言区或历史文献中。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微差别,必要时可参考《汉语词源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进行词义演化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焦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o m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焦糜”由“焦”(意为焦灼、焦虑)和“糜”(意为破碎、毁坏)组成,字面指焦烂、糜烂的状态。既可描述物体被烧焦、毁坏(如战场废墟、火灾后的景象),也可比喻经历灾难或打击后的破败境况或个人心境。


2.古文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晋代潘岳的《西征赋》:“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爓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此处通过“焦糜”描绘壮烈牺牲的场景,强调事物在烈火中焚毁的状态。


3.现代扩展与示例


4.注意区分

部分资料提到“焦糜”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但根据更权威的文献(如《西征赋》),实际出处应为晋代,需注意考据差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相关词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闇室不欺百代城宝城苞丘闭固碧玉蝉翅拓笞捶丑角麤悴旦表订契弟媳妇独乡繁鸟非我莫属風攄冈岩海寰河汊子鹤几欢康讳迹回説婚恋僵立矫诞谨本详始荆歌己溺己饥济赈鞫为茂草苦言来方冷脸儿劣弟埒美流金落汤螃蟹落英缤纷麦苗卖直拟议乾丝栖聚晴岚亲赏儒籍散沙市场机制食鴈霜行草宿水墉死水素辉堂封违患文成履先得我心謏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