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没可奈何的意思、没可奈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没可奈何的解释

谓没有办法,无法可施。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他懒得真有程度。清早是死不起床的,点名时监学向床上去拉他,也拉他不动,监学把他也没可奈何。” 许杰 《大白纸》:“回头看到岭头,他们还在看着,向他丢石块。他没可奈何的走了。” 朱自清 《那里走·我们的路》:“所以那些没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将向这三条路里躲了进去。”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没可奈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éi kě nài hé,表示没有办法、无法可施的状态,常用于描述面对困境时无计可施的无奈心情。

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因客观条件或自身能力限制,完全找不到解决途径,只能被动接受现状。例如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描述监学对学生赖床“没可奈何”,或许杰《大白纸》中面对他人挑衅时的无力感。

  2. 用法与语境

    • 语法结构:偏正式,可作谓语、定语(如“他~地走了”)。
    • 情感色彩:含轻微贬义,强调无能为力,与“无可奈何”相近,但更口语化。
    • 同义词:如“没法奈何”“百般无奈”;反义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如“游刃有余”。
  3. 与“无可奈何”的关联
    “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是更常见的成语,两者意义相似,均表示无计可施。区别在于:

    • “没可奈何”:侧重客观条件限制,如郭沫若文中监学无法强制学生起床。
    • “无可奈何”:更强调主观情感上的无奈,如《战国策》中太子面对樊於期之死的悲痛。
  4. 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中“无可奈何”使用更广泛,而“没可奈何”多出现于文学作品或特定方言中。例如日常表达“我实在无可奈何”更自然,而“没可奈何”可能显得文雅或地域化。

“没可奈何”生动刻画了束手无策的状态,其文学性与口语化特质使其在特定语境下更具表现力。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没可奈何

「没可奈何」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无法改变,感到无可奈何。

拆分部首和笔画:没(一),可(口,丁),奈(大,奴),何(人,口)。

来源:成语「没可奈何」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书·董贤传》。在这个故事中,董贤曾经奉承过当时的太子刘弗陵,但是刘弗陵因为董贤与其他人恢复关系而不满意,于是赏赐给董贤一把玉剑。董贤收到之后,对这种变故无法抗拒,因此发出了「没可奈何」的感叹。

繁体:沒可奈何

古时候汉字写法:沒可奈何

例句:面对他的病情,医生也没可奈何,只能尽力缓解症状。

组词:无可奈何、没头没脑、无法无天

近义词: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反义词:有可奈何、有解决办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