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袒宽容。《新唐书·班宏传》:“夫上多虚美,则下趋竞;上阿容,则下朋党。”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若 南 董 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韦 崔 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餘烈,人到於今称之。”《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尔从 徐相国 幕下,久而无过,故授尔是职,宜尽心所事,勿为阿容。”
"阿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一个独立的固定词汇条目,其含义需要结合构成字"阿"和"容"的释义以及实际使用语境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
一、 "阿"的核心释义
常用于亲属称谓、人名或排行前,表示亲昵或尊敬。例如:阿爸、阿妈、阿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阿"用于"称呼的前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来源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相当于"啊",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感叹、肯定或停顿(此用法现代较少见)。《汉语大字典》收录此义项(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
来源参考: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二、 "容"的核心释义
指有足够的空间接纳人或物。《说文解字》:"容,盛也。从宀谷。"(许慎撰,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本)。
来源参考:[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指对人的过失不予计较或追究。《广雅·释诂》:"容,恕也。"(王念孙撰,中华书局,2004年影印本)。
来源参考:[清]王念孙. 广雅疏证[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指人的外貌或面部表情。《玉篇·宀部》:"容,容仪也。"(顾野王撰,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来源参考:[南朝梁]顾野王. 大广益会玉篇[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表示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准许。《左传·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弹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
来源参考:[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三、 "阿容"的语境理解 综合"阿"与"容"的释义,"阿容"通常有以下理解方向:
最常见用法。"阿"作亲昵前缀加在名字"容"前,多用于女性(如小说、影视角色或现实中的小名),强调亲近感。其含义侧重于"容"字本身的美好寓意(如容貌、宽容)。
若出现在古文特定语境中,"阿"可能为语气词,"容"为动词(如"容纳""允许"),但此组合极其罕见且非固定词汇。
在非通用领域(如方言、专业术语)可能有特殊指代,但需明确出处佐证。
结论
"阿容"在汉语词典中无独立词条,其现代主流含义是作为带亲昵色彩的人名或昵称,核心意义由"容"字承载(侧重容貌、包容)。古语中可能的语气组合用法已基本消失。理解该词需严格依据具体语境。
“阿容”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在历史文献中,“阿容”多指对人或事的偏袒、纵容态度,常见于批评上位者处事不公的语境。例如:
暗唱碧树陛制布述不孙逞祸宸谋崇遇揣歪捏怪春繁次妻摧决灙漭大牲答应打张鷄儿斗捷方贞繁盛飞鸿霏雪丰容靓饰鬴洧旰宵鹤乘轩黄鹄楼回望豁琅介鳞荆钗记计议居官守法峻厉愧厉郎都卖嘴料舌昧冒疋鸟破山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窃议穷囚秋信热狗桑本三一回五一回三旨相公山骨素枝谈艺绹绞讨胜天父廷参瓦坯文豹五遁骛置香姜阁习惯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