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貊道。《孟子·告子下》:“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貉道也。’” 朱熹 集注:“ 貉 ,北方夷狄之国名也。”参见“ 貊道 ”。
关于“貉道”的解释,现有资料中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说法,需结合文献和语境综合理解:
神话传说引申义
提到该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指貉(神秘动物)象征的高超智慧或技艺,类似“妙招”。这种解释强调对才能的赞赏,但未提供具体文献支持。
儒家经典原始义
引述《孟子·告子下》中孟子与白圭的对话:孟子将二十税一的低税率称为“貉道”,指北方夷狄之国的治国方式,认为其文化简单、不适用于中原。此处“貉”通“貊”(古称北方民族),含轻贬义。
建议综合理解:
• 若讨论古代政治经济,应以《孟子》中的原始含义为主,指代简化的治理模式
• 若现代引申使用,可能受民间传说影响衍生出“高明方法”的比喻义,但需注意语境
• 该词非常用词汇,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咨询《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貉道(hé dào)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貉」和「道」。
「貉」的部首是「豸」,是一个常见的部首。它有六画。而「道」的部首是「辵」,有七画。
「貉」是一个原本用来指代小型哺乳动物的字符,随后演变为描述人类道德方面的词汇。在繁体字中,「貉」的字形稍有不同,为「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貉」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它更像是一个由「豸」和「米」结合而来的字形。
1. 老师向我们传授了许多有关道德的贵重貉道。
2. 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在艰难的处境中坚守正义的貉道。
1. 责任道:指承担责任的道路。
2. 出路:指解决问题的道路。
3. 迷途:指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1. 道义:具备道德准则的行为。
2. 知识:学习和理解的内容。
3. 仁德: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1. 歧途:指错误或违背道德的行为。
2. 无知:缺乏知识或理解。
3. 狡诈:指不诚实或不道义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