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方的意思、乡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方的解释

谓归向仁义之道。乡,通“ 向 ”。《礼记·乐记》:“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郑玄 注:“方,犹道也。” 孔颖达 疏:“而民归乡仁义之道也。”《淮南子·泰族训》:“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乡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方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核心层次:

一、基础释义

指面向的方向或所朝向的方位。其中“乡”(xiàng)为通假字,同“向”,表方向;“方”即方位、位置。

例证:

《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郑玄注:“必正乡其方。”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二、专业深化

在古汉语语境中,“乡方”强调行为举止需符合礼制规定的方位朝向,常见于礼仪文献:

三、文化内涵

“乡方”延伸为道德与行为的准则,喻指人应秉持正道、坚守本心:

《荀子·儒效》:“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脩战备。” 此处“乡方”暗喻遵循正确的治国方略。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综合权威定义:

“乡方”是融合空间方位、礼仪制度与道德准则的复合概念,其核心始终围绕“正位定向”的物理与精神双重指向性。

网络扩展解释

“乡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传统古籍中的含义(核心义)

指“归向仁义之道”。其中“乡”通“向”,意为“朝向、遵循”,“方”指“道、准则”。该释义源自《礼记·乐记》的记载:“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意为通过礼乐教化引导民众遵循仁义道德。此解释在《淮南子·泰族训》中也有呼应,强调人性需通过法度教化才能归向正道。

二、引申含义(特定语境)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出另一种解释:将“乡”理解为“乡村”,“方”指“方略、政策”,组合后表示“乡村治理的策略或方法”。例如提到李斯在秦朝推行的乡村政策被称为“乡方”。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原文,可能是现代对词义的扩展解读。

使用注意

  1. 古籍引用:传统文献中仅用于表达“归向道德”的抽象概念,如《礼记》与《淮南子》的哲学论述。
  2. 现代用法:若表示“乡村治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以避免歧义。

建议在解读古文时以第一种含义为准,若涉及现代乡村政策讨论,需明确上下文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寿汤贝城边报采香泾处处搥提慈壼大官葱打耗道旁苦李道夭分过分掌腐恶改操公莫古本后里头践冰谏纸搅恼价值规律挤簇桀奡积渐京报连登黄甲鯨鵬口谭鹍弦拉客剌麻灵壁淩节邻熟码钱嬷嬷爹盘羊陪床飘风苦雨辟道清谈派歧秀铨总稔成任圣童三致意色调森罗殿沙文主义生肉枯骨水垢松吹天下大同題名鄉會铜声抆饰吴坂显摆香名向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