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索的意思、篾索的详细解释
篾索的解释
竹篾编的绳索。《水浒传》第二十回:“来到窄狭港口,只见岸上约有二三十人两头牵一条大篾索,横截在水面上。”
词语分解
- 篾的解释 篾 è 劈成条的竹片,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篾。苇篾儿。篾席。篾条。篾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篾黄(指竹子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亦称“篾白”)。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
- 索的解释 索 ǒ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尽,毫无:索然无味。 单独:离群索居。 姓。 笔画数:; 部首:糸;
网络扩展解释
篾索的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篾索(miè suǒ)指用竹篾编织而成的绳索,主要用于传统场景下的捆扎、固定或设置障碍物。
结构与用途
- 材质:由竹篾(竹子劈成的细长薄片)编织而成,具有韧性和耐用性。
- 功能:常见于古代生活或文学作品中,如《水浒传》第二十回提到“大篾索横截在水面上”,用于拦截船只或制造障碍。
文学例证
《水浒传》中描述的篾索场景,反映了其作为工具或防御手段的实用性,印证了该词汇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应用。
字义分解
- 篾(miè):竹子的薄片,或类似材料(如高粱秆皮)。
- 索(suǒ):①粗绳;②姓氏;③搜寻、索取;④孤单、寂寞。
该词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现代生活中已较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篾索的意思
篾索是一个名词,意思是用篾材编织而成的绳索。它常用于捆绑、拴绑或吊绑物体。
拆分部首和笔画
篾索的部首是⺮,拆分后的部首是竹。它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篾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篾字来自古文中的竹篾之篾,指的是用竹子剥下的薄片编织而成的绳索。
繁体
篾索的繁体字为篾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有很多变体,而篾索的古代写法有些不同。古代汉字中,篾的形状有时候是写成⺮⿱又木的形式,索的形状有时候是写成⺮⿱*穴的形式。
例句
他用篾索将木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组词
篾板、篾片、篾椅。
近义词
麻绳、草绳。
反义词
铁链、钢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