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 子游 为 武城 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唐 张说 《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诗:“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参见“ 弦歌 ”。
“弦歌宰”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与古代地方官员的治理理念密切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源自《论语·阳货》中孔子与弟子子游的对话。当孔子到武城时,听到城内百姓以弦乐歌诵之声传习礼乐,便知是子游(时任武城宰)以礼乐教化民众。宋代朱熹在注释中强调,子游作为地方官,以礼乐为治国之本,故当地百姓皆习弦歌,形成淳朴民风。
这一典故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通过礼乐感化民众,而非单纯依靠刑罚。后世文人常以“弦歌宰”表达对理想官员的推崇。
如今,“弦歌宰”多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历史语境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其背后的“文治”理念仍具借鉴意义。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子游的治理案例或相关诗文引用,可查阅《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文献。
《弦歌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琴声和歌声相伴的优美乐曲。
《弦歌宰》的拆分部首是“弦”和“歌”,其中“弦”属于部首“弓”,“歌”属于部首“欠”。
《弦歌宰》共有11个笔画。
《弦歌宰》一词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有使者弦歌宰,其为物也美矣。”意为使者用弦乐和歌声陪伴着前往,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弦歌宰》的繁体字为「弦歌宰」。
在古代,汉字《弦歌宰》可以写作「絃歌宰」。
他弹奏着《弦歌宰》,感动了所有的听众。
弦乐、琴弦、歌曲、宰杀、宰相。
乐韵律动、和谐音乐。
杂音、刺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