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的意思、赪桐的详细解释
赪桐的解释
落叶灌木。叶大花艳,色红如火,可供观赏。又名贞桐花、百日红、状元红。 宋 陆游 《思政堂东轩偶题》诗:“唤起十年 闽 岭梦,赬桐花畔见红蕉。”自注:“赬桐, 嘉州 谓之百日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海桐》﹝集解﹞引 陈翥 《桐谱》:“赬桐,身青,叶圆大而长。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朶而繁,红色如火,为夏秋荣观。”
词语分解
- 赪的解释 赪 (赬) ē 红色:赪面(脸红)。赪颜(脸红)。 笔画数:; 部首:赤; 笔顺编号:
- 桐的解释 桐 ó 〔泡( 〔梧桐〕见“ 乷 )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梧”。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赪桐(读音:chēng tóng)是一种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名称与形态特征、文化寓意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与别名
- 字义解析:“赪”在古汉语中意为红色(),因该植物花色艳丽如火,叶片形似桐树,故得名“赪桐”。
- 别名:状元红、百日红、贞桐花、荷包花等(),均与其花期长、花色红艳或叶形特征相关。
二、形态特征与分布
- 外观:落叶灌木,株高1.5-4米,小枝四棱形,叶心形,长8-35厘米,叶缘有疏齿;花序为红色或白色圆锥状聚伞花序,核果蓝黑色()。
- 花果期:5月至11月开花,果期延续至次年1月()。
- 分布:主要产于中国南方(江苏、浙江等地),印度、孟加拉等国也有分布()。
三、药用价值
- 根:祛风利湿、散瘀消肿,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 叶:解毒排脓,外敷可治疔疮疖肿()。
- 化学成分:含苯丙类苷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四、文化与历史
- 宋代陆游诗句“赬桐花畔见红蕉”提及此花(),明代《本草纲目》亦收录其药用特性()。
五、综合价值
赪桐兼具观赏与药用功能,其红花绿叶适合庭院栽培,根叶入药则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分布或药方细节,可查阅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赪桐(chēng tóng)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赤和木,总计有9个笔画组成。赪桐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来源于中国的文字体系。在繁体中文中,赪桐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些不同,但赪桐这个字的基本形状和现在相似。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毛笔来书写汉字,而现在我们一般使用钢笔或者打字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通过笔画的组合和字的形状来表达意思。
以下是一个关于赪桐的例句:
他突然发现一颗高大的赪桐树在花园里生长得非常茂盛。
至于组词,由于赪桐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词汇,并没有很明显的相关词语。
就近义词而言,我暂时没有找到特别接近赪桐意思的词语。
对于反义词,赪桐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