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地,墓域。 明 郑仲夔 《耳新·同声》:“ 晋安 徐振声 ,与同里 吴叔厚 、 林世和 相友。 徐林 同时殁, 吴 为鳩金买山 桑溪 。共营阡兆,同穴而葬,号三友墓。”
“阡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阡兆”指墓地、墓域,即安葬亡者的区域。该词由“阡”和“兆”组成:
明代郑仲夔《耳新·同声》记载:“晋安徐振声,与同里吴叔厚、林世和相友。徐林同时殁,吴为鸠金买山桑溪。共营阡兆,同穴而葬,号三友墓。”
此处“阡兆”明确指三人合葬的墓地,印证其核心含义。
部分资料(如、2)提到“阡兆”作为成语时表示“数量庞大”,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建议以墓地为优先释义,若需其他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多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中描述墓葬相关场景,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例如:“家族阡兆”“共营阡兆”等表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耳新·同声》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阡兆》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渡口”的意思。阡兆也可以指所经之地或所在之处。
阡兆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阜”和“示”,阜部表示“土”字旁,示部表示“礻”字旁。阡兆共有12个笔画。
阡兆这个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代,人们过江湖淮河经过的地方,用木头搭建了一座桥梁,称之为“阡兆渡”。由于定居于此处的人慢慢增多,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地方,后来渐渐演变成了“渡口”的概念。
在繁体字中,“阡兆”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保留着两个部首的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过了演变和改革。古时候,“阡”字的形状更加简单,由两个横杠组成,但保留了部分现代的形状;“兆”字的形状较为接近现代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逐渐规范化,现代汉字的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1. 这个地方是通往阡兆的必经之路。
2. 他们选择了阡兆渡作为通向目的地的必经之路。
阡兆可以作为一个词语的一部分,例如“渡口”。
近义词:渡口、过江、过河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用“非渡口”表示不是通往目的地的必经之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