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敦煌的意思、敦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敦煌的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 甘肃省 敦煌县 。 西汉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置, 北魏 改为 敦煌镇 ,后复改郡。 唐 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改置 西沙州 , 贞观 七年(公元633年)又改 沙州 , 天宝 元年(公元742年)仍改 敦煌郡 ,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又改 沙州 。

(2).县名。在 甘肃省 。 西汉 置。 十六国 前凉 建都于此, 北周 改名 鸣沙县 , 隋 大业 初复名, 唐 末废。 清 乾隆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 中亚 和 欧洲 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 莫高窟 (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 鸣沙山 、 月牙泉 名胜;城西北有 玉门关 ,西南有 阳关 遗址。1987年改设 敦煌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敦煌"作为汉语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构:

一、词源本义 "敦"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本指土质厚实,《说文解字》训为"厚也";"煌"字表光明盛大,二字复合构成"盛大辉煌"的原始语义。该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其中"敦煌郡"的设立标志其正式成为行政地名(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二、历史地理内涵 作为河西走廊西端枢纽,敦煌自汉代起就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东汉应劭注《汉书》时阐释:"敦,大也;煌,盛也",彰显其作为西域门户的军事与经济地位(来源:中华书局《汉书集解》)。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敦者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印证其联通中西文明的特殊职能。

三、文化象征意义 敦煌在佛教东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敦煌郡……古迹有莫高窟",其石窟艺术融合犍陀罗风格与中原技法,形成"墙壁上的图书馆"(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二十世纪初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更使其成为国际显学"敦煌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来源: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特藏数据库)。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敦煌"已演化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2019年《敦煌市志》将其定义为"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地",2021年国务院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来源:中国政府网文旅专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发展史"(来源: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敦煌"一词的解释可从词源、地理、历史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词源释义 "敦煌"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学者应劭注《汉书》时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该词在藏语中也有"释迦牟尼之殿"的宗教释义,但主流学界仍以应劭的释义为准。

二、地理特征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三危山、祁连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作为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华戎所交一都会"。

三、历史意义

  1. 军事要塞:自汉武帝设立敦煌郡(前111年),与玉门关、阳关共同构成中原王朝西部门户,见证过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等重要历史事件。
  2. 文明熔炉:季羡林指出这里是中、印、希腊、伊斯兰四大文明唯一交汇地,莫高窟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及藏经洞文献实证了佛教艺术与多民族文化交融。
  3. 商贸枢纽:作为丝路贸易中转站,既传播中原农耕技术,又吸收波斯银器、西域乐舞等异域文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3万枚汉简记载着汉代驿站的繁盛。

四、当代价值 现存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玉门关遗址等,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显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大而盛"的文化底蕴仍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焕发光彩。

别人正在浏览...

八柱巢林一枝叉嘴承宠诚洁迟巧赤邑敕谕传送遄行从翁翠碧当拦地坼锭子油洞悉耳孙防冻氛坌分税制干福革劝公式工账管国鸿法坏土贾贩碱瘠煎灼矫情饰貌记谍金符金蕊计说旧山句结科道连一接二犁鹕詅卖陆程露书茂学命诏年弟骞腾肉攫睿祖上之回摄契肆阅素浐跆拳道桃花流水通训瓦里隗嚣宫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