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屈佚草 ”。亦称“ 屈草 ”。1.古代传说中一种草,谓能指识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尧 时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屈草戒諛,阶蓂纪日。” 唐 李咸用 《读修睦上人歌篇》诗:“才似烟霞生则媚,直如屈軼佞则指。” 唐 苏味道 《赠封御史入台》诗:“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黄帝 骑龙。”
(2).比喻能识别奸佞的贤臣。《旧唐书·袁高薛存诚等传赞》:“唯 袁 与 薛 ,人中屈軼。”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陈必谦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国为之耸观。”
“屈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传说中的神草(指佞草)
据古代文献记载,屈轶是一种能识别奸佞的神草,又名“指佞草”“屈草”。传说它生长于黄帝或尧的庭中,佞人靠近时会弯曲指向对方,故被视为辨别忠奸的象征。
比喻贤臣
引申为能识别奸佞的贤臣。例如《旧唐书》中以“人中屈轶”赞誉敢于揭露奸臣的忠良之士。
词源与结构
“屈”意为屈服、弯曲,“轶”意为超出、胜过。组合后既可指草的特性(弯曲指向佞人),也可引申为贤臣超越常人的识人能力。
文化典故
唐代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即以屈轶比喻正直官员。古诗文网亦提到“屈轶能指佞”,强调其象征意义。
部分资料(如、5)提到“屈轶”作为成语,表示“被迫屈服于强者”,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结合高权威文献谨慎使用。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指佞草”或“贤臣”的释义,更多例证可参考等来源。
屈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扭曲、弯曲。它的部首分别是尸和车,共有8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涉及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在繁体字中,屈轶保持不变。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主要在台湾地区和一些海外华人社区使用。
在古代,屈轶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屈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日”+“手”,其中“日”表示形态,而“手”表示动作。轶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虍”+“又”,其中“虍”表示虎的头部,代表形态,而“又”表示手的动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屈轶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屈轶相关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