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屈佚草 ”。亦称“ 屈草 ”。1.古代传说中一种草,谓能指识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尧 时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屈草戒諛,阶蓂纪日。” 唐 李咸用 《读修睦上人歌篇》诗:“才似烟霞生则媚,直如屈軼佞则指。” 唐 苏味道 《赠封御史入台》诗:“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黄帝 骑龙。”
(2).比喻能识别奸佞的贤臣。《旧唐书·袁高薛存诚等传赞》:“唯 袁 与 薛 ,人中屈軼。”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陈必谦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国为之耸观。”
屈轶,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既指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草,也引申为能辨识忠奸的象征。
指传说中的神草(“指佞草”、“佞草”):
引申为能辨识忠奸的人或物: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屈轶”是一个非常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植物文化或成语典故的语境中。其使用频率极低,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用到。人们更熟悉的是其背后的“指佞草”的传说及其所代表的辨识忠奸的象征意义。
屈轶的核心含义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指向奸佞的神草(指佞草),是政治清明、辨识忠奸的象征。由此引申,也可比喻能明辨是非的贤人或事物。其典故主要源自《博物志》、《宋书·符瑞志》等古籍。
“屈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传说中的神草(指佞草)
据古代文献记载,屈轶是一种能识别奸佞的神草,又名“指佞草”“屈草”。传说它生长于黄帝或尧的庭中,佞人靠近时会弯曲指向对方,故被视为辨别忠奸的象征。
比喻贤臣
引申为能识别奸佞的贤臣。例如《旧唐书》中以“人中屈轶”赞誉敢于揭露奸臣的忠良之士。
词源与结构
“屈”意为屈服、弯曲,“轶”意为超出、胜过。组合后既可指草的特性(弯曲指向佞人),也可引申为贤臣超越常人的识人能力。
文化典故
唐代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即以屈轶比喻正直官员。古诗文网亦提到“屈轶能指佞”,强调其象征意义。
部分资料(如、5)提到“屈轶”作为成语,表示“被迫屈服于强者”,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结合高权威文献谨慎使用。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指佞草”或“贤臣”的释义,更多例证可参考等来源。
岸帻谙知百二金瓯本息辨装别异逋播卜通采捋恻怛馋佞成育酬赏搭伴当上大嫂电饭煲碘化物电唁东裔风波亭蜂啓高斗隔片钩谶谷饱顾本归国华侨桂科函崤诃察滑头滑脑恢奇徦尔饯路金阊苦口逆耳老蜯诔词略玃龙涂买交明于治乱内降醲厚牌局倾仰弃其馀鱼阙焉儒修山颜式仰授馆殊品四酎思子蔓太师槅帖子词武汉市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