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碣的意思、辽碣的详细解释
辽碣的解释
辽 东和 碣石 都临近 渤海 ,故并称。《宋书·索虏传》:“圣朝承王业之资,奋神武之略,远定 三秦 ,西及 葱岭 ,东平 辽 碣 ,海隅服从。” 唐太宗 《辽城望月》诗:“玄兔月初明,澄辉照 辽 碣 。” 明 陈子龙 《吊卢司马》诗:“雄风振云沙,愤气视 辽 碣 。”
词语分解
- 辽的解释 辽 (遼) á 远:辽远。辽阔。 中国朝代名:辽代。 中国辽宁省的简称。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碣的解释 碣 é 圆顶的石碑:残碑断碣。墓碣。 碣 à 〔碣磍(?)〕猛兽盛怒的样子。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辽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属于古代地理名词,其释义可考据如下: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 “辽”:指辽东地区,即中国东北部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域,历史上涵盖今辽宁省大部及吉林部分地区。
- “碣”:指碣石,为古代山名,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一说在今河北昌黎,一说在辽宁绥中,是渤海沿岸著名地标。
“辽碣”合称:泛指辽东至碣石山一带的广袤区域,常见于描述古代中国东北部及华北沿海的地理范畴。
二、地理范围与文化意象
- 地域范围:涵盖燕山山脉以东、渤海西北沿岸至辽东半岛的广袤地带,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战略要冲。
- 文学象征:在诗文中常象征边塞疆域,如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体现对辽碣地区的军事与人文关注。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辽东和碣石,泛指辽海一带”(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 《辞海》(第七版):指出“碣石”为渤海沿岸古山名,“辽碣”连用体现地理连续性(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强调其作为古代东北-华北地理过渡带的政治军事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四、历史用例与语境
- 《后汉书·东夷传》:“鲜卑寇辽碣”,指北方民族侵扰辽东至碣石区域。
- 郦道元《水经注》:“碣石在辽西临渝县南”,佐证辽碣地理关联。
五、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历史地理词汇,现代汉语中仅用于学术研究、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日常使用极少。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工具书与古籍):
- 《汉语大词典》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 《曹操集校注》(中华书局)
- 《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撰)
网络扩展解释
“辽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辽东和碣石地区,因两地均临近渤海,故并称。其中:
- 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及朝鲜半岛北部;
- 碣石:古代山名,一说为今河北昌黎碣石山,另一说为渤海沿岸的巨石地标。
二、词义解析
-
地理概念
作为地域合称,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渤海周边战略要地。例如《宋书·索虏传》提到“东平辽碣”,唐代李世民《辽城望月》诗云“澄辉照辽碣”,均指此区域。
-
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其为成语,形容“山势高耸险峻”,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直接例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扩展解释。
三、文献用例
- 军事描述:明代陈子龙《吊卢司马》中“愤气视辽碣”,借地理代指边疆战事;
- 诗歌意象:唐代诗人以“辽碣”渲染壮阔意境,如“玄兔月初明”句。
四、相关争议
“碣”字本义为圆顶石碑(如墓碣)或高大岩石,但在“辽碣”中特指碣石山,需结合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第15151页)或《宋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禀气波波汲汲不可当卜钱不韵猜察蹅踏祠庙促死大姐姐胆力點比碉堡订租威海卫专条噩噩耳轮梵众天菲诚海域号訴合溜狐首鹄亭觳悉椒墀计挍金跃霖霖嫠纬龙象筵騄骐盲目崇拜麋鹿游默意幕燕扭亏迫不得已气矜齐人攫金漆室驱趁群芳争艳宂谬膳啗山罽山畲水步水月观音书役死伤相枕宿殃台长贪溺同夥通判瞳人脱声脱气威形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