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纪;法度。《后汉书·和帝纪》:“市道小民,但且申明宪纲,勿因科令,加虐羸弱。”《南齐书·谢超宗传》:“此而不纠,宪纲将替。” 宋 陈亮 《东阳郭德麟哀辞》:“及其以智自营,则又为乡閭所讎疾,而每每有身掛宪纲之忧。”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嘉靖 末, 应侍郎 檟 为总督,此公守 常州 ,遵宪纲不肯跪。”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名柬称谓,京宦有旧式可循,外官有宪纲可守,不容率意为之。”
宪纲
一、基本释义
“宪纲”指国家法律的根本纲领或核心法规体系,特指古代法典中的总则性条款,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框架。该词由“宪”(法度、根本大法)与“纲”(纲领、纲要)复合构成,强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与系统性。
二、历史背景与法律地位
明代《宪纲事类》是典型代表,为监察法规汇编,规范官吏行为与司法程序。其开篇即申明:“风宪须持身端肃,公勤谨慎”,要求执法者恪守纲纪。此文件与《大明律》并行,构成明代法律体系的核心,体现“宪纲”作为国家治理最高准则的地位。
三、应用范围
四、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中,“宪纲”可引申为宪法精神或法治框架,如学者指出:“依宪治国,重在践行宪纲之核心原则”,强调其在法治社会中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宪纲”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解释,需结合现代与古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用法
2.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在古籍中多指“法纪、法度”,如《后汉书》提到“申明宪纲”即强调维护法律秩序。明代王世贞的记载中,“宪纲”也用于指代官员需遵守的规范。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四、延伸辨析
需注意区分“宪纲”与“宪法”的差异:前者侧重纲领性、原则性内容,后者是完整的法律文本。古代用法则更接近“法度”概念,与现代法律术语存在演变关系。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东阳郭德麟哀辞》等古籍记载。
案扤败朽板僵不天迟景冲想穿戴大资滇剧吊儿郎当东极放白鸽帆篷法席蜚集風旛浮谤福德福禧恭庄跪炉寒露含辛如苦滑头面获齿见贤建牙胶葛借古讽今惊蛇柩路救日絶粮靠天田可胜老好人命诰磨砖匿户譬于铺模磬悬穹汉穹鞠雀离浮图酾尊上方升堂食贡水苍佩水龙带司香俗材绦笼橐爚卫所翔翺小丈夫谢尘缘谢家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