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福分和德行。《北史·元嵩传》:“ 任城康王 大有福德,文武顿出其门。”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三》:“寳应出,福德聚,主天下;宝应不出,福德不聚,主大国。”
(2).指福分,福气。《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他有个花枝也似女儿,献在一个奢遮去处,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詔逃走了。”
"福德"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宗教双重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一、基本释义 "福"指福气、福报,《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幸福吉庆之事";"德"本义为道德品行,《说文解字》释为"升也,从彳㥁声",引申为善行修养。二字合称时,特指因善行积累而获得的福泽,如《尚书·洪范》所述"五福"中的"攸好德"即强调德行与福报的关联。
二、佛教释义 佛教辞典中,福德指通过布施、持戒等善业所积累的功德,《佛学大辞典》将其解释为"修人天善行所感福报"。与"功德"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世间福乐,后者指向出世解脱,如《金刚经》云"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
三、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中,该词承载着"行善积德,福荫子孙"的伦理观,《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的记载印证了这种天人感应思想。道教学说则强调"承负"观念,《太平经》提出前人积德后人得福的理论架构。
四、典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氏之孚,有福德矣",后《汉书·五行志》"此皆功德不立而福德独丰"的记载,均体现古代对道德实践与福禄关系的辩证思考。
“福德”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涵盖传统文化、佛教哲学两个层面:
传统解释
由“福”(幸福、吉祥)与“德”(品德、道德)组合而成,指因具备良好品德而获得的福气与好运。例如《北史》记载“任城康王大有福德”,即强调德行与福分的关联。
世俗表现
包括财富积累、家庭和睦、社会地位等具体福报,如《宋史》提到宋太宗“福德吾所不及”,暗指其天命所归的福泽。
善业之果
佛教认为福德是因持戒、布施等善行所感召的外在福报,如财富、健康等,但此类福报仍属轮回范畴。
与“功德”的区分
福德强调外在福报,可通过物质布施获得;功德则是内在的智慧觉悟,需通过修行破除执着(如达摩评梁武帝“造寺无功德”之典)。
净土宗的特殊意义
在净土经典中,“福德因缘”被赋予超脱轮回的功能,例如蕅益大师解释“信愿持名”本身即包含多善根福德,是往生净土的关键。
当代语境下,福德也泛指通过道德修养、行善助人等行为积累的综合福祉,涵盖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等维度。
提示:如需了解“福德”作为药品名称的用途(如克林霉素磷酸酯),可参考来源,但此用法与词义解释无关。
霸官变事伯仲叔季餔饲长江后浪推前浪川水淳默的的圆等高种植涤棉低烧斗人返掌废轶風疾凤奁浮徵高例告密者更相故祀古韵合明话法昏官火烧坚毅曒映基本功进香仅只酒利魁卓老衲麟游缦裆裤没脸没皮眉目母难之日排迮抛甎引玉品地破山寺蒲椠秦姬曲亲属认同三峨骚离射流折正试院枢轴素魄泰和汤天标通结乡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