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托邦的意思、乌托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托邦的解释

[Utopia] 本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Thomas More)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里描写了他所想像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意即没有的地方。后来就用乌托邦指不能实现的理想

详细解释

理想中最美好的国家。本为 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ThomasMore)所著书名。书里描写了他所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后泛指不能实现的空想境界。 胡适 《井田辨·答廖仲恺胡汉民先生的信》:“《周礼》一书,我起初只承认他是 战国 末年的一部大乌托邦。” ********* 《苦闷与认识》:“倘若希望有个现成的理想的环境,那是只有到乌托邦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托邦”是汉语中一个源自音译的外来词,最早由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Utopia)一书中提出,原词为希腊语“οὐ”(无)与“τόπος”(地方)的组合,字面含义为“不存在的地方”。该词在汉语语境中包含三层核心释义:

  1. 理想社会模型

    指虚构的完美社会形态,所有社会制度、资源分配、道德规范均达到绝对公平与和谐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空想的理想社会”,强调其脱离现实基础的特征。在政治哲学领域,该概念常与柏拉图《理想国》、老子“小国寡民”等思想并列为人类对理想秩序的探索。

  2. 批判性隐喻工具

    20世纪以来,“乌托邦”衍生出对脱离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的代称。《社会学大辞典》指出,该词被用于描述“忽视人性复杂性与物质条件限制的激进社会蓝图”,例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法郎吉”共同体实验。

  3. 文学创作母题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茅盾《子夜》、老舍《猫城记》等作品通过构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叙事,隐喻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此类文本常采用时空错位手法,如钱钟书《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学术乌托邦幻灭过程。

该词的语义演变反映出汉语吸收外来概念时的创造性转化。据《辞海》(第七版)考释,中文“乌托邦”在清末经由日本学者翻译引入,最初用于批判维新派的改良主张,后逐渐扩展至人文社科领域。当前语言使用中需注意其隐含的“不可实现性”,与“世外桃源”等本土理想化概念存在本质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乌托邦”是一个源自西方思想史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乌托邦”(Utopia)一词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的著作《乌托邦》中首次提出,原为希腊语“ou”(没有)与“topos”(地方)的组合,字面意为“不存在的地方”。中文翻译通过“乌”(虚无)、“托”(寄托)、“邦”(国家)三字,进一步强化了“空想国度”的意涵。

二、核心社会构想

在莫尔的设定中,乌托邦是一个公有制社会:

三、概念的延伸与演变

随着时间推移,该词衍生出两层含义:

  1. 理想社会范式:指代人人平等、无压迫的完美社会形态,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2. 现实批判符号:被用来形容无法实现的理想计划,尤其在政治改革领域

四、现代语境中的扩展

当代使用中,乌托邦已突破传统政治范畴:

五、思想史地位

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主义构想之一,乌托邦反映了16世纪欧洲对资本原始积累的抗议。尽管其空想性备受批评,但启发了后世社会改革思潮,与“反乌托邦”概念共同构成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辩证思考。

别人正在浏览...

保城兵杖滨就碧硾纸察核常驻产量朝列赤氏词卷大惊小怪丹黄甲乙豆花水飞盏风烛残年甘蔗棍告燎箇事贡诗黄大化消活无常奬砺槛羊藉姑几分精记景教金钱草集絃胶考槃鲙鲈连任骊山墓礼食率同旄麾美手面情闹丛丛内座褭篆泥头弄玉钱引趬悍耆阇崛山七科乞量曲律羣疑伤殒杀身成义师姐死水微澜肃敬傥莽土口想到向涂斜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