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旷远貌。《文选·王褒<洞箫赋>》:“弥望儻莽,联延旷盪,又足乐乎,其敞闲也。” 李善 注:“儻莽、旷盪,宽广之貌。” 清 钱谦益 《<黄陶庵先生全集>序》:“是故盘行隐深,弥望儻莽,重巖增起,波澜灝溔,使人可仰而不可跂者, 高阳 之文也。”
(2).暗昧不明貌。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时儻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
(3).茫然自失貌。《庄子·天地》“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唐 成玄英 疏:“夫婴儿失母,心怊悵而无所依;行李迷途,神儻莽而无所据。”
傥莽(tǎng mǎng)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傥”与“莽”二字组合而成,主要含义为“旷远、辽阔无际的样子”,引申为“茫然无依或放任不拘” 的状态。以下从词义、用例及权威来源展开说明:
旷远无际
“傥”本义为倜傥不羁,“莽”指草木深广、原野辽阔,组合后形容空间或心境的广漠无边。例如《楚辞·哀时命》王逸注:“傥莽,旷荡而辽远也。”
用例:
“山川傥莽,天地寥廓。”(形容自然景象的苍茫浩渺)
茫然无定
引申为心神恍惚、无所依托的状态。如《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傥莽,无心之貌。”
用例:
“傥莽而游,不知所归。”(描述漂泊无定的心境)
《汉语大词典》(中国辞书出版社)
明确收录“傥莽”词条,释义为:
“广大貌;旷远貌。亦形容茫然自失。”
来源:
- 《楚辞·哀时命》:“傥莽渺渺,靡所止极。”
- 唐代柳宗元《梦归赋》:“纷若喜而佁儗兮,心回互以壅塞。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陨轼。类嚘黄之黭漠兮,欲周流而无所极。纷若喜而傥莽兮,心回互以壅塞。”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双义性:
① 辽阔空旷;② 失意怅惘。
引《淮南子·原道训》:“傥莽渺茫,逍遥一世。”
寥廓、苍茫、浩渺(均强调空间广阔);
恍惚、怅惘(侧重心神不定)。
局促、狭隘(空间受限);
笃定、清醒(心神安定)。
官方介绍(注:此为词典官网,词条需查阅纸质或数据库版本)
(注:古籍原文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链接仅提供出版社官方书目信息。)
“傥莽”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旷远宽广貌
指空间或景象的辽阔、宽广。例如《文选·王褒<洞箫赋>》中“弥望儻莽,联延旷盪”,李善注“儻莽、旷盪,宽广之貌”。清代钱谦益的文论中也用此义形容文章的宏大格局。
暗昧不明貌
形容光线昏暗或事物模糊不清的状态。如三国魏阮籍《清思赋》“时儻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
茫然自失貌
指人怅然若失、恍惚的状态。唐代成玄英注解《庄子·天地》时提到“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即用此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行为粗鲁莽撞”,强调缺乏礼貌与风度,例如形容人行事不顾他人感受。但此用法多见于口语或非学术语境,需注意与古义的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文选》相关注解。
百源学派巴山蜀水鄙夷不入俗层阁鸱张筹虑慈灯砥刃敦煌石窟多佛尔海峡多钱善贾丰霸攻劘狗下水顾后瞻前龟阴田锢滞好事天悭河东狮子厚谢呼唤火力发电翦拂浇诈阶溜结苇疾忌举十知九匡当乱流懞懞命节木王评别泼烟花千死千休勤恳驱斥癯瘠禳解讱默认着入夥桑陆三藐三菩提沙塔声叉身壳櫢檽襚礼所难太平盛世谈语腾掉枉矫过激乌爨弄乌府宪长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