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诗。古代的一种制度。将地方上的民情风俗.写在诗里,进献给朝廷,以达到讽谏或歌颂的目的。 隋 王通 《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採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别久矣!”
“贡诗”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与文化制度,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诗歌形式向朝廷反映地方民情,兼具讽谏和歌颂的双重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功能 贡诗指地方官员或百姓将当地民情风俗、社会状况以诗歌形式进献给朝廷,目的是让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或颂扬政绩。这种制度既为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也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历史背景 该制度可追溯至周代的采风传统,隋代王通在《中说·问易》中批评“诸侯不贡诗,天子不採风”的现象,侧面印证了贡诗制度的衰落。
字义分解
实施方式 地方通过诗歌记录民生(如赋税、风俗、灾害等),内容或委婉讽谏,或直接歌颂,形式上需符合雅正传统以被朝廷接纳。
文化意义 贡诗制度体现了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将文学与政治结合,成为沟通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渠道,对《诗经》等经典的形成也有间接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记载,可参考《中说·问易》等典籍(来源:、8)。
《贡诗》是指在古代礼制中以诗歌形式向君主或高官献上的一种礼仪文学作品。它通常是在重要的庆典、祭祀或宴会等场合中用来表达敬意和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
《贡诗》的拆分部首是“贝”和“言”,其中“贝”是指贝壳,表示财富和珍宝,“言”是指语言、诗歌等,表示表达和创作。整个词的笔画数为10画。
《贡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聘礼》中,用来描述古代贡献给君主的诗歌。在古代宫廷文化中,君王会收集贡献的诗歌,并进行欣赏和赞赏。
《贡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貢詩」。
在古代汉字中,「贡」字是由上部的「貝」和下部的「共」组成。「貝」表示贝壳,象征财富,「共」表示分享、共同,表示向君主献上贡品。而「詩」则由上部的「言」和下部的「寺」组成,「言」表示语言、言论,「寺」表示庙宇,表示祭祀、礼仪。
他向皇帝献上了一首美丽的《贡诗》,以表达他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
1. 贡品:指献给上级的礼物或供品。
2. 贡献:指对国家、社会、组织等作出的杰出贡献。
3. 诗歌:指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体裁。
近义词:奉献、进贡、献诗。
反义词:贩卖、索取、支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