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官御史台的意思、无官御史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官御史台的解释

古谓太学生无职而敢言,称“无官御史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上》引 宋 吕荣义 《上庠录》:“世称太学聚天下士,既知道理,又无持禄固宠之累,故其品藻人物,皆合公议,於是以太学为‘无官御史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太学古诗云:‘有髮头陀寺,无官御史臺。’言其清苦而鯁亮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官御史台"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是指虽无正式官职,却敢于直言进谏、履行监察职责的人或群体。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宋代士大夫的自我定位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常以"无官御史台"自居,强调其以道义监督朝政的社会责任,即使未任实职,仍可通过言论(如奏议、诗文)批评时政。例如苏轼、司马光等文人,在野时仍积极议政。

  2. 台谏制度的延伸

    宋代台谏(御史台+谏院)权力扩大,形成"士大夫政治"氛围。在野文人效仿台谏职能,形成舆论监督力量,被时人称为"无官御史台"(见《宋史·职官志》)。

  3. 儒家精神的体现

    源于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知识分子(士人)超越官职限制,以道统制约政统的使命感(参考《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定义:"指未任官职而敢于直言之士。"

    例句引宋人笔记:"在野清流,以议政为志,时谓无官御史台。"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

    释义:"喻指无官职却行监察之责者,多见于宋明士人群体。"


四、经典文献例证

  1. 宋代史料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北宋士大夫奏议中自称:"臣虽无官,然在御史台之列",体现自我监察意识。

  2. 明清笔记佐证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宋世士大夫……退居林下,犹以无官御史台自命,风议朝政。"


五、现代引申义

今可用于形容非体制内的社会监督力量,如独立学者、媒体人等通过舆论行使监督职能的角色,强调其"以言代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贾玉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网络扩展解释

“无官御史台”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含义
发音为wú guān yù shǐ tái,字面意思是“没有官职的御史台”。其核心含义指代没有正式官职却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尤指古代太学生群体。他们虽无实际权力,但凭借学识和道德责任感,发挥类似御史台的监察作用。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起源: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例如《鹤林玉露》记载:“太学古诗云:‘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形容太学生清苦的生活(如头陀寺僧人)与刚直的谏言精神(如御史台官员)。
  2. 社会角色:宋代太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常对国家大事发表见解,甚至批评官员政策,形成“清议”力量。这种风气在乾道、淳熙年间尤为显著。

三、深层意义

四、使用场景
现多用于比喻无职无权却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或群体,例如现代社会中独立媒体、公共知识分子等角色。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监察制度或太学教育,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毳陂塘柳奔讣便面避军三舍弊邑倡荡尝味赤畿冲口单裤大受滇滇點灼法古干架高眼鲽光耀扢蒂归戴还车黑不溜鳅僵伏精备井井有方鯨蠟僒束匶车酒掣子揩摩刊道寇丹枯鱼衔索连坐烈然历届麟韦鸾蜂蜜麦蛾毛碴镆铘目眦能动性戗脊浅声奇异荣祚润色先生守战霜厉鼠毛褐顺济王送达跆藉铁军亭阁桐叶之封涡濑屋引香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