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谓太学生无职而敢言,称“无官御史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上》引 宋 吕荣义 《上庠录》:“世称太学聚天下士,既知道理,又无持禄固宠之累,故其品藻人物,皆合公议,於是以太学为‘无官御史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太学古诗云:‘有髮头陀寺,无官御史臺。’言其清苦而鯁亮也。”
“无官御史台”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含义
发音为wú guān yù shǐ tái,字面意思是“没有官职的御史台”。其核心含义指代没有正式官职却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尤指古代太学生群体。他们虽无实际权力,但凭借学识和道德责任感,发挥类似御史台的监察作用。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三、深层意义
四、使用场景
现多用于比喻无职无权却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或群体,例如现代社会中独立媒体、公共知识分子等角色。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监察制度或太学教育,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无官御史台》是汉语词汇,由其字面意思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无官”、“御史”和“台”。
首先,“无官”是指没有官职,表示此处机构或团体没有正式的官方身份或官方权力。
其次,“御史”指的是古代中国官制中监察官员的总称,他们负责检举和监督官吏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最后,“台”指的是机构或团体所在的地方或建筑物。
因此,“无官御史台”的整体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官职的监察官员机构所在的地方或者建筑物。
根据字形结构,可将“无官御史台”的三个字按部首拆分为“无”、“宀”、“彳”、“司”、“台”五个部分。
分别拆解部首和笔画为:
《无官御史台》一词的来源繁体写法为「無官御史台」。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例如“官”字早期写作“㣺”,“御”字早期写作“禦”,“台”字早期写作“臺”。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无官御史台在清朝是由皇帝亲自管理的。
2. 这个地方缺乏无官御史台的监督,导致腐败问题严重。
组词:无官,御史,台
近义词:官府,监察机构
反义词:有官,非御史,非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