焠儿的意思、焠儿的详细解释
焠儿的解释
古时一种引火物,并可代灯烛之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烛》:“ 杭 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词语分解
- 焠的解释 焠 ì 同“淬”①。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儿的解释 儿 (兒) é 小孩子:儿戏。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儿。儿女情。 男孩子:儿子。生儿育女。 雄性的马:儿马。 女 儿 (兒) 作助词(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儿。 女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焠儿"是一个相对生僻且带有明显方言或口语色彩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不作为独立词条收录。其核心含义需从构成它的单字"焠"的本义出发,并结合"儿"化音的使用习惯来理解:
-
核心含义源于"焠":
- "焠" (cuì) 的本义是指淬火,即金属热处理工艺的一种。具体指将烧红的金属工件(如刀剑)急速浸入水、油或其他液体中冷却,以增加其硬度和强度。
- 这个工艺过程本身包含了加热后急速冷却 的核心概念。
-
"儿"化音的作用:
- 在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中,"儿"化音 (-r) 常用于名词后,起到口语化、小称、表示具体事物或动作 的作用,使语言更生动、亲切或指代更具体的事物。
- 因此,"焠儿"可以理解为:
- "淬火"这个工艺或动作的口语化、儿化表达。 例如:"这把刀得好好焠个儿。" (这把刀需要好好淬个火。)
- 指代淬火过程中使用的冷却介质(淬火剂)本身。 例如:"打铁师傅准备了一桶水当焠儿。" (打铁师傅准备了一桶水作为淬火剂。)
- 引申指代淬火后得到的那个状态或效果。 但此用法更为少见。
"焠儿" (cuìr) 是一个方言口语词汇,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如北京)。其核心含义源于"淬火"工艺:
- 指淬火工艺/动作本身的口语化表达。
- 指淬火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体(如水、油)。
权威性说明:
- 该词虽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等通用型词典作为主词条收录,但其构成和含义符合汉语构词法及方言特点。
- 其核心字"焠"的淬火含义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权威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和详细解释。
- 其作为"淬火"或"淬火剂"的口语/方言变体形式,在记录北京方言或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中可得到印证。
网络扩展解释
“焠儿”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1.基本定义
- 指代物品:“焠儿”指一种用于引火的小木片或细木条,类似于古代的火柴。它也被称为“发烛”或“火寸”。使用时通过摩擦或接触火源点燃,常用于点火、照明等场景。
2.名称与用途
- 别名:发烛、火寸(强调其细长形状和引火功能)。
- 功能:作为便携式引火工具,可能涂抹了易燃物质(如硫磺),类似现代火柴的前身。
3.词源关联
- “焠”字本义与“烧灼”“淬火”相关。《说文解字》提到“焠,坚刀刃也”,指将烧红的金属浸水以增强硬度。而“焠儿”可能从“焠”的“烧灼”含义引申而来,表示用于引火的小工具。
4.文献例证
- 如《水浒传》中提到的“焠掌”(烧灼手掌),进一步佐证“焠”与“烧”的关联性,间接支持“焠儿”作为引火工具的含义。
“焠儿”是古代引火工具的特定称呼,兼具实用性和词源文化内涵。需注意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更多出现在古籍或方言中。
别人正在浏览...
安食搬配暴毙保伍焙干甂瓯蟞蜉冰絃玉柱吃讲茶迟疑未决词诉毳幕寸缕筜篁颠驰顿曲繙援乏兴法雨法则福熹攻靡圭荜贵臣汉宫秋旱谷訇棱花柳营篁路花嘴剑腹饴脣矫揉节院近上俊贤快步流星老化怜悼良牧梁山操伦色南棹北辕缥李钱串谴问乔迁之喜青睁凄吟山坳师氏筮择蒐练檀印苕递苕水吞航土造枉曲直凑玩适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