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陶陶的意思、兀兀陶陶的詳細解釋
兀兀陶陶的解釋
醉酒貌。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 豫章 雲:‘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其詞雲:‘……從他兀兀陶陶裡,猶勝惺惺,惹得閒憔悴。’” 金 劉從益 《卯酒》詩:“醉鄉兀兀陶陶裡,底是形骸底是愁。”亦作“ 兀兀淘淘 ”。 元 馬緻遠 《喬牌兒》套曲:“醉魂縹緲,啼鳥驚回,兀兀淘淘,窗外三竿,紅日未高。”
詞語分解
- 兀兀的解釋 ∶不動的樣子他兀兀地看看我 ∶勤奮刻苦的樣子 ∶昏沉的樣子詳細解釋.高聳貌。 唐 楊乘 《南徐春日懷古》詩:“興亡山兀兀,今古水渾渾。” 元 李庭 《鹹陽懷古》詩:“連雞勢盡霸圖新,兀兀宮牆壓
- 陶陶的解釋 歡樂陶陶樂趣詳細解釋.和樂貌。《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其樂隻且。” 毛 傳:“陶陶,和樂貌。”《晉書·劉伶傳》:“﹝ 伶 ﹞惟著《酒德頌》一篇。其辭曰:‘先生於是方捧
網絡擴展解釋
“兀兀陶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醉酒的狀态,帶有沉醉、恍惚的意象。例如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樂府》中描述:“從他兀兀陶陶裡,猶勝惺惺,惹得閒憔悴。”
2.詞源與演變
- 文獻出處: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詩詞,元代馬緻遠在《喬牌兒》套曲中亦寫作“兀兀淘淘”,進一步印證其與醉酒相關的含義。
- 變體形式:在部分文獻中,“兀兀陶陶”與“陶陶兀兀”互通,後者出自《晉書·劉伶傳》,形容沉湎于酒、放縱傲慢的狀态。例如黃庭堅詞中“陶陶兀兀,尊前是我華胥國”。
3.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散文中,描繪醉酒後的迷離或超脫感,如“醉魂缥缈,啼鳥驚回”。
- 引申意義:部分現代用法可能誤将其引申為“繁榮興旺”,但根據權威古籍記載,此義項缺乏直接依據(需謹慎參考)。
4.注意區分
- 與“陶陶兀兀”的關系:兩者結構相似,均含“陶陶”“兀兀”,但“陶陶兀兀”更側重行為上的放縱(如《晉書》用例),而“兀兀陶陶”偏重醉酒本身的狀态。
“兀兀陶陶”主要描述醉酒後的恍惚神态,常見于古典文學。若需引用其引申義(如繁榮),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标注來源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兀陶陶
《兀兀陶陶》是一句曾經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拆分部首為兀和陶,兀的部首是兒,陶的部首是走。總共有20畫。
意思
《兀兀陶陶》意指神秘、迷離、虛無缥缈的狀态,有時也表示形容無聊、無趣、憂郁的心情。
來源
《兀兀陶陶》的來源至今不詳,可能是古代文人遣詞造句的一種表達手法,屬于文人雅緻之辭。
繁體
《兀兀陶陶》的繁體字為「兀兀陶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有多種變體,然而對于《兀兀陶陶》這個詞語的古代寫法尚未有确切的記錄。
例句
1. 面對茫茫人海,我心中兀兀陶陶,不知何處是我歸宿。
2. 在那座古老的廟宇前,燭光搖曳,讓人感受到一種兀兀陶陶的神秘氛圍。
組詞
兀然、兀坐、兀自、陶然、陶醉、陶冶。
近義詞
兀然、隱晦、幽深、悠遠。
反義詞
明朗、清晰、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