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箪食豆羹的意思、箪食豆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箪食豆羹的解释

一箪饭食,一豆羹汤。谓少量饮食。亦以喻小利。《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见於色。” 宋 苏轼 《伊尹论》:“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箪食豆羹"是由"箪食"与"豆羹"组合而成的古代汉语词组,出自《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卷第1234页)

语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说文解字》释为"笥也",即竹制食具。

    食(sì):动词,指给人食物,后引申为名词"饭食"。

    豆:古代盛肉羹的木制高足器皿,《尔雅·释器》载"木豆谓之豆"。

    羹:带汁的肉食或菜汤。

  2. 词义引申

    原指极微薄的食物,后引申为:

    • 形容贫寒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孟子集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 比喻维持生存的必需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用法示例:

权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箪食豆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解释

二、出处与背景

源自《孟子》两处记载:

  1. 《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强调其关乎生存的重要性。
  2. 《尽心下》:“箪食豆羹见于色”,描述人在小利面前难以掩饰真实态度。

三、用法与示例

四、延伸理解

部分解读将其扩展为“简朴生活”的象征(如),但核心仍围绕“微小”与“关键性”的矛盾展开,体现了古代哲学对物质与道德关系的探讨。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孟子》原文及苏轼《伊尹论》。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费遍地开花避捍碧露笔形比坐博关称物侈务宠锡春旗丛篁貂寺斗婵娟遏阻反包围行货子行鍼恒河沙数皇亲国戚黄丝迦逋蕉白郡廨惧选课笃空竹雷奔连冬良时美景麟角虎翅六挚毛纺民秀米已成炊牧圉女史破沮扑城启瞶振聋晴沙羣居穴处染旧作新三脚两步善田烧空时适事预则立收缴疏索滩声通古吐白兔简图经蜗痕乡农卸肩谢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