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言的意思、得言的详细解释
得言的解释
(1).犹当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於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2).获得讲话的机会。《世说新语·方正》“ 文帝 兄弟每造其门” 刘孝标 注引《楚国先贤传》:“ 魏武 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猥积,不能得言。”
词语分解
- 得的解释 得 é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适合:得劲。得当(刵 )。得法。得体。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
专业解析
“得言”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
字面拆解与基本义:
- 得: 动词,表示获得、得到、领悟、理解。
- 言: 名词,指言语、话语、言论、道理。
- 合义: 字面上指“获得言语/话语”或“理解(某种)言论/道理”。这可以指听到有价值的话、得到有益的教诲或领悟到某种真谛。
-
深层含义与儒家语境(核心义):
- “得言”最经典、最重要的含义源自儒家思想,尤其是关于言语表达的原则。 它并非简单地指“能说话”或“得到话语”,而是特指“(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恰当的话” 或“值得被听取、采纳的有价值之言”。
- 这个含义与“慎言”密切相关。儒家强调言语的重要性,认为说话要谨慎、恰当、合乎时宜和身份。《论语·季氏》中提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体现了说话时机和分寸的重要性。只有在该说的时候说,说该说的话,这样的言语才称得上是“得言”。
- “得言”意味着言语具有价值、分量和影响力,是经过深思熟虑、符合道义、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言论。 它强调的是言语的质量和效用,而非数量。
-
用法与引申:
- 指有价值的言论: 例如,“此乃得言”表示“这是值得听取/采纳的话”。
- 指说话得体: 例如,“君子得其言”指君子说话总是恰到好处。
- 指领悟道理: 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也可以指通过听闻或阅读而领悟了某种道理或真谛,如“读圣贤书,终有所得言”。
权威引用参考:
- 《论语》: 虽然《论语》中没有直接出现“得言”一词,但其关于言语的论述(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季氏》篇关于“三愆”的论述)深刻阐释了儒家对言语的态度,是理解“得言”核心含义(即言语的恰当性与价值)的根本依据。 (概念来源)
- 《孟子·公孙丑上》: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这段对话涉及对言语能力的评价,体现了对“善言”(接近“得言”价值)的关注。孟子思想也强调“知言”(《公孙丑上》),即辨别言论是非邪正的能力,与“得言”的价值判断相关。 (思想背景)
- 《荀子·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 这里强调“言而当”就是智慧的表现,直接点明了“得当的言语”(即“得言”)是智慧的体现。 (核心含义佐证)
- 古代汉语词典释义: 权威的古代汉语词典,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在解释“得言”时,通常会引用儒家经典,着重解释其“言语得当”、“有价值之言”的含义。例如,《汉语大词典》可能释义为:“得当之言;有价值之言。” 并引用相关文献例证。 (辞书依据)
“得言”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解释,尤其侧重其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含义,指的是(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恰当、有价值、值得听取和采纳的言语。它强调言语的得体性、价值性和效用性,是儒家“慎言”思想的一种积极体现。理解“得言”,关键在于把握其“得当”与“有价值”的双重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得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本释义
-
应当进言
指在特定场合或职位上有责任提出谏言。例如《颜氏家训·省事》中提到:“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强调处于可进言的位置时需尽责。
-
获得发言机会
指在他人众多或场合拥挤时争取到说话的机会。如《世说新语》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曹操年轻时拜访名士,因宾客众多“不能得言”。
二、引申与特殊语境义
-
传闻(需审察)
在《吕氏春秋·察传》中,“得言”指未经核实的传言,强调需辩证看待。例如:“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说明传言可能失真。
-
正确的话语(成语用法)
现代词典中扩展为“听到有益的指导”,如《查字典》解释其引申义为“通过倾听正确言论获得启发”,源自《战国策》中谋士寻求表达策略的典故。
- 核心差异:前两种含义强调“发言行为”,后两种侧重“言论内容”。
- 使用建议: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古籍中多指进言或机会,而现代语境可能偏向引申的“受益于良言”。
别人正在浏览...
便事觱篥不乾不浄衬供蚩眩翠羽明珰荡坠打钱大月得兼登槐洞猺额款逢辰该拨高岸怪厉关繻贯月之辰顾护故路过江之鲗海琛嚎春诃多黄祇诙咍驾肩瀸污娇声娇气疾风扫秋叶稽弘饥困激力救荒饥疫沮服悃愚蓝田猿人离俞蠡酌管窥明静密使能可搴采倾望戚欣软硬木折帛十二哲衰冠束身自修逃刑拓写旺相万象更新僞客箱杠小帐遐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