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立准则或法度。《墨子·非命下》:“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 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
“立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确立准则或法度,常见于文献典籍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立”指建立、制定,“仪”指规范、准则,合指通过制定标准来规范行为或制度。该词强调通过明确的规则维护秩序,如《墨子·非命下》提到“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说明未定准则则难以行事。
文献出处
用法演变
早期多用于政治与伦理领域,后扩展至文学、礼仪等场景。例如宋代诗词“山立仪刑重,春回笑语温”中,“立仪”引申为树立典范。
诗词例证
明代褚伯秀诗句“挈世返真淳,为教立仪轨”,进一步将“立仪”与教化结合,体现其社会规范功能。
该词在古代语境中兼具制度建立与道德示范的双重意义,是传统文化中“礼法并重”思想的体现。
立仪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树立规范,建立仪式。它由“立”和“仪”两个字组成。
其中,字头“立”的部首是“立”,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首,也是一个独体字,表示直立、建立的意思。在汉字中,立的笔画数为五画。
字尾“仪”的部首是“人”,它也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与人相关的意思。在汉字中,仪的笔画数为五画。
《立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尚书·大禹谟》:“可即事立仪。”意思是说要根据事务的需要立即树立起规范、仪式。
《立仪》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立儀」。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是《立仪》这个词在古代写法中还是可以辨认出来。例如,西汉时期的写法是「立敏」。
1. 他树立了公司的规范,为员工们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仪式。
2. 在重要场合,我们需要立仪行事,展现出良好的形象。
1. 立场:指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对待问题的根本原则或观点。
2. 仪式:一种根据特定规范进行的正式活动或行为。
3. 儀態:指人的仪表或外表的端庄、庄重。
确立、创建、制定
废止、解散、废弃
爱生恶死闭音节波罗盖布韦漕贡参差恻容鼂不及夕处物大江殚精耋民抵玉歌讽咯碌构合还殿合瞑核能资源鸿畧冱阴家系介独近易狷狷犁锄蛎粉墙李郭仙鹿港满腹珠玑蔓引株连冒絮耐战抛扔平移讫讫曲里拐弯羣英人中之龙枘凿沈缗神睿深自砥砺蛇钻竹洞,曲心还在十行诏市作水忏顺理成章松闲宿望逃债台特支绨缯涂乙网罩维楫庑金夏耕翕肩希腊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