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的意思、乌兰巴托的详细解释
乌兰巴托的解释
蒙古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62万(1995年)。1639年建城。蒙语意为“红色英雄城”。全国大部分工业集中于此。有铁路、航空线同中国、俄罗斯相通。公路通往全国各地。有高等学府、科学院、电视中心和喇嘛寺院。
词语分解
- 乌的解释 乌 (烏) ū 指“乌鸦”:乌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乌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乌合之众。 黑色的:乌亮。乌云。 无,没有:化为乌有。 文言疑问词,哪,何:乌足道哉? 古同“呜”,呜乎。
- 托的解释 托 ō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寄,暂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请别人代办:委托。拜托。嘱托。 借故推委或躲闪:
专业解析
乌兰巴托(Ulaanbaatar)是蒙古国首都的名称,作为一个专有地名,其含义需从蒙古语词源及汉语译名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词义解析(蒙古语源)
-
“乌兰”(Ulaan)
蒙古语意为“红色”,象征革命、火焰或神圣。该词在蒙古文化中常与力量、生命力相关联。
-
“巴托”(Baatar)
蒙古语意为“英雄”或“勇士”,源于古突厥语,体现勇武精神。蒙古历史上多位领袖(如苏赫巴托尔)的名字包含此词。
-
整体含义
“乌兰巴托”直译为“红色英雄”,是为纪念蒙古革命领袖达木丁·苏赫巴托尔(Damdin Sükhbaatar)而命名。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将原首都“库伦”更名为“乌兰巴托”,彰显革命精神与民族独立意志。
二、地理与行政属性
作为蒙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兰巴托是世界最寒冷的首都之一(年均温-1.3°C),也是蒙古近半数人口的聚居地(约150万)。其名称在汉语中属音译专有名词,无字面引申义,但需注意:
- 译名规范性:中国官方采用“乌兰巴托”译法,符合《世界地名译名词典》标准(中国地名委员会,1985年)。
- 历史曾用名:清代称“库伦”(蒙古语“大寺院”之意),后因政治变革更名。
三、文化象征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乌兰巴托”一词承载双重意象:
- 现实指代:特指蒙古国首都城市;
- 文化符号:通过文学、音乐(如歌曲《乌兰巴托的夜》)成为草原文明的象征,隐喻游牧民族的现代变迁。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工具书与学术文献):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专有名词译名规范说明。
-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中国地名委员会编):蒙古国首都条目释义。
- 《蒙古语汉语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ulaan"、"baatar"词条解析。
- 蒙古国官方档案《乌兰巴托市史》(Ulaanbaatar City Museum):历史更名记录。
注:因词典类内容通常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知网)查阅纸质/电子版工具书原文。如需在线来源,可参考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全球地名译写规范》文件(需机构权限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乌兰巴托(Улаанбаатар)是蒙古国首都,其名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英雄城”。以下从词源、历史演变和城市现状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源含义
- “乌兰”(Улаан)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象征革命与英雄主义;“巴托”(баатар)意为“英雄”。该名称源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将原名“库伦”改为现名,以纪念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
二、历史演变
- 早期名称
始建于1639年,最初作为蒙古喀尔喀部活佛哲布尊丹巴的驻锡地,称“敖尔告”(意为“宫殿”),后因游牧特性位置不固定。
- 库伦时期
1778年清朝在此设城防,定名“库伦”(意为“大寺院”或“围栏圈起的草场”),逐渐发展为宗教与商业中心。
- 现代更名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乌兰巴托”,并确立为首都,赋予其政治象征意义。
三、城市现状
- 人口与地位:截至2013年,常住人口约131.9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其中74%为年轻人,是全球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 地理特征: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图拉河畔,面积4704平方公里,南北群山环绕,东西为草原,属大陆性气候。
- 经济文化: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拥有成吉思汗广场等标志性景观,融合草原传统与现代都市风貌。
补充:乌兰巴托还流传着“牧羊人与狼变姑娘”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如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或旅游信息,可查阅权威来源如搜狗百科、海拉尔区政府官网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白酇罢弃冰操并翼长册长旧剗削晁补之乘槎崇阶初起疵诟代德刀麻儿斗叶子恶例二桃杀三士讹言谎语负诟忍尤敷贴贡宾顾指护铃护头将就椒寝结缨静严九过空腹况兼诳欺款洽老娘雷作淋漏立体几何猛盛慕羡鸟迹凭妖蒲人乾落肉食者鄙上牲圣王沈疾深眇事质摅词殊致同归贴説拓境外使文源阁无牛捉了马耕田下根香醋响震失色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