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巴托的意思、烏蘭巴托的詳細解釋
烏蘭巴托的解釋
蒙古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62萬(1995年)。1639年建城。蒙語意為“紅色英雄城”。全國大部分工業集中于此。有鐵路、航空線同中國、俄羅斯相通。公路通往全國各地。有高等學府、科學院、電視中心和喇嘛寺院。
詞語分解
- 烏的解釋 烏 (烏) ū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間流逝)。烏合之衆。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 托的解釋 托 ō 用手掌承着東西:兩手托着下巴。 陪襯,鋪墊:襯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東西:托盤。 寄,暫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請别人代辦:委托。拜托。囑托。 借故推委或躲閃:
專業解析
烏蘭巴托(Ulaanbaatar)是蒙古國首都的名稱,作為一個專有地名,其含義需從蒙古語詞源及漢語譯名的角度進行解釋:
一、詞義解析(蒙古語源)
-
“烏蘭”(Ulaan)
蒙古語意為“紅色”,象征革命、火焰或神聖。該詞在蒙古文化中常與力量、生命力相關聯。
-
“巴托”(Baatar)
蒙古語意為“英雄”或“勇士”,源于古突厥語,體現勇武精神。蒙古曆史上多位領袖(如蘇赫巴托爾)的名字包含此詞。
-
整體含義
“烏蘭巴托”直譯為“紅色英雄”,是為紀念蒙古革命領袖達木丁·蘇赫巴托爾(Damdin Sükhbaatar)而命名。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将原首都“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彰顯革命精神與民族獨立意志。
二、地理與行政屬性
作為蒙古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烏蘭巴托是世界最寒冷的首都之一(年均溫-1.3°C),也是蒙古近半數人口的聚居地(約150萬)。其名稱在漢語中屬音譯專有名詞,無字面引申義,但需注意:
- 譯名規範性:中國官方采用“烏蘭巴托”譯法,符合《世界地名譯名詞典》标準(中國地名委員會,1985年)。
- 曆史曾用名:清代稱“庫倫”(蒙古語“大寺院”之意),後因政治變革更名。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烏蘭巴托”一詞承載雙重意象:
- 現實指代:特指蒙古國首都城市;
- 文化符號:通過文學、音樂(如歌曲《烏蘭巴托的夜》)成為草原文明的象征,隱喻遊牧民族的現代變遷。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工具書與學術文獻):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專有名詞譯名規範說明。
- 《世界地名譯名詞典》(中國地名委員會編):蒙古國首都條目釋義。
- 《蒙古語漢語詞典》(内蒙古大學出版社):"ulaan"、"baatar"詞條解析。
- 蒙古國官方檔案《烏蘭巴托市史》(Ulaanbaatar City Museum):曆史更名記錄。
注:因詞典類内容通常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知網)查閱紙質/電子版工具書原文。如需線上來源,可參考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全球地名譯寫規範》文件(需機構權限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烏蘭巴托(Улаанбаатар)是蒙古國首都,其名稱在蒙古語中意為“紅色英雄城”。以下從詞源、曆史演變和城市現狀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源含義
- “烏蘭”(Улаан)在蒙古語中意為“紅色”,象征革命與英雄主義;“巴托”(баатар)意為“英雄”。該名稱源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将原名“庫倫”改為現名,以紀念革命勝利和民族獨立。
二、曆史演變
- 早期名稱
始建于1639年,最初作為蒙古喀爾喀部活佛哲布尊丹巴的駐錫地,稱“敖爾告”(意為“宮殿”),後因遊牧特性位置不固定。
- 庫倫時期
1778年清朝在此設城防,定名“庫倫”(意為“大寺院”或“圍欄圈起的草場”),逐漸發展為宗教與商業中心。
- 現代更名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更名為“烏蘭巴托”,并确立為首都,賦予其政治象征意義。
三、城市現狀
- 人口與地位:截至2013年,常住人口約131.9萬,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其中74%為年輕人,是全球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 地理特征: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圖拉河畔,面積4704平方公裡,南北群山環繞,東西為草原,屬大陸性氣候。
- 經濟文化:全國政治、經濟、交通中心,擁有成吉思汗廣場等标志性景觀,融合草原傳統與現代都市風貌。
補充:烏蘭巴托還流傳着“牧羊人與狼變姑娘”的傳說(),增添了神秘色彩。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或旅遊信息,可查閱權威來源如搜狗百科、海拉爾區政府官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巴不能勾拔俊蚌胎豹革保人悲從中來參伍插嘴充餒川府楚客淳直瞪眼瞎疊障嫡婦肥家飛砂轉石風雨表棼擾扶桑攻城野戰顧愛國技花樣子鲛人泣珠經堂井渫莫食津市刻牙鬼口承覽眺勞苦功高老兄老在行郿塢面叙謬官鳥背紐捏暖熱竅鑿擎奇器什诠義攘夷人事代謝乳膠舍采攝息舒達司敗邃閣太沖泰祖鐵叉瓦裂忘年緯候文性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