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郑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为日名焉。”《吕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 高诱 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事类赋》卷十九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鷰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适偶有所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达於他事也。”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宋 苏轼 《思无邪斋赞》:“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3).见“ 戊己校尉 ”。
“戊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主要涉及天干纪日、五行学说及中医理论等领域,具体可归纳如下:
纪日概念
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纪日,戊为天干第五位,己为第六位,两者合称“戊己”。
五行与方位象征
在五行学说中,戊己对应中央方位,属土。其中,戊为阳土,象征刚硬之土;己为阴土,代表湿润之土。此概念与古代宇宙观中的“中央土”相契合,如《礼记·月令》提到“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脏腑对应关系
临床应用
古人通过观察戊己日的生理特性,指导养生或治疗,例如强调脾胃调理在长夏(季夏)时的重要性。
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等古籍以“戊己”代指土属性,如高诱注:“戊己,土日。”苏轼《思无邪斋赞》中“培以戊己”亦以戊己象征土壤。
特殊用法
另有“戊己校尉”一词(汉代官职),但与本文词义无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戊己”的核心意义围绕天干纪日与五行中的“土”属性展开,既体现古代时间记录方式,又融合了中医、哲学等多元文化内涵。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中医应用细节,可查阅《素问》《礼记》等文献来源。
戊己(wù jǐ)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拆分后的部首分别是“戈”和“己”,总共有5画。它是一个古老而丰富含义的汉字,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戊己这个汉字的来源较早,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金文和篆文,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状。在繁体字中,戌己的己字写作“巳”,但发音与“己”相同。
在古代,戊己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些许差异。戊的旧字写法类似于一个扫把,从上至下的两个弯曲垂直线代表戈。己的旧字写法则是两个相交的斜线,稍微类似现代字的“巧”,也有一点点像两匹相互纠缠的蛇,象征地支,十二生肖之一。戊己在古代代表着兵器和斗争。
1. 《管子》中有一句名言:“戊己已震、戊己已动”,表达了在战争中勇士们的英勇行动。
2. “这个年轻人精明能干,已经展现出了戊己的才干和决心。”
戊巳(wù sì):由戊和巳两个部首组成,意思是“五”。它可以用来表示地支中的第五个月份,也用来表示某一年代中的第五十年。
近义词:力(lì)、勇 (yǒng)、胆 (dǎn)
反义词:和(hé)、平 (píng)、泰 (tài)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