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讐仇”。仇敌。 清 朱之瑜 《中原阳九述略·灭虏之策》:“ 申包胥 其人杰也,能感动讐仇之 秦 ,为之出五万之师,统之以三大将,閲国歷都,復既亡之 楚 ,不失尺寸,况此时 秦 楚 岁岁构兵哉!”
雠仇(chóu chóu)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由“雠”和“仇”两个近义字组成,均表示深刻的怨恨或敌对关系。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次解析其含义:
雠(chóu)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2卷,第1073页。
仇(chóu)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98页。
古籍用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李斯谏言"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暗含诸侯间积累的"雠仇"。此处指长期积累的世仇。
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卷六。
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雠仇"为"仇敌;冤家对头",强调双方互有深恨,常见于描述家族、国家间的宿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74页。
收录"雠"字项,释义为"仇敌",并标注"同'仇'"。虽未单列"雠仇"词条,但承认其作为古语复合词的合法性(参见第187页)。
强调"雠仇"的互斥性,如"雠,犹仇也",二者叠加强化仇恨的深度(参见第三册,第2541页)。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反映儒家对"雠仇"的道德态度——世仇可跨越世代报复。
"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以疏中国之雠仇",指汉匈间不可调敌对关系。
"雠仇"是承载深厚历史语义的复合词,核心指代双向的、深刻的敌对关系,多用于描述家族世怨或国家积恨。其权威性由《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等经典辞书支撑,并在《史记》《汉书》等史籍中具象化呈现。现代汉语中虽较少独立使用,但作为古语词仍见于学术及文学语境。
“雠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óu chóu,以下是详细解释:
“雠仇”指仇敌或深切的敌对关系,通常用于书面或古文语境。例如《楚辞·惜诵》中“众兆之所雠”即用“雠”表示众人怨恨的对象。
二者连用属于同义复用,强化“仇敌”含义,常见于古籍或正式文本,例如清代朱之瑜的《中原阳九述略》中“讐仇之秦”。
现代汉语中“雠”已较少单独使用,多与“仇”通用(如“仇敌”“仇恨”)。但在成语或特定词汇中保留古义,如“校雠”(校对文字)、“深雠大恨”等。
“雠仇”强调深层次的敌对关系,需结合语境区分其个人或集体层面的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古籍用例。
财喜禅斋吃生米崇祀出差垂针赐沐答难地府东园梓器斗歌風雲會甘陈刮除顾顾怀道迷邦护卫艇坚持改革开放奸故简截了当健在较塲郊埸惊悸卷堂淩制露房懋敦鸣吒曩岁闹魔内蕴泥婆暖酥扑鼻千里逢迎前夜泉穸屈佚草荣曜三池桑榆晚景山词生番十榦説天黍饴四海为家斯洛文尼亚损人益己谈古论今贪佞投闲置散颓坠唾洟土屋枉语筱屋夏卿淅另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