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蒙伐的意思、蒙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蒙伐的解释

上面画有花纹的盾牌。蒙,通“ 厖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 郑玄 笺:“蒙,厖也……画杂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 陆德明 释文:“伐如字,本或作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蒙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其核心含义指绘有花纹或图案的盾牌。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构成与基本释义:

    • 蒙:此处意为“覆盖”、“遮蔽”,引申指在器物表面施加纹饰、彩绘进行装饰。
    • 伐:通“瞂”(fá),指盾牌,古代作战时用于防护身体、抵挡刀箭的武器。
    • 合义:“蒙伐”即指表面覆盖有纹饰、彩绘的盾牌,是古代一种装饰性较强的防护兵器。其核心在于强调盾牌上绘有图案的特征。
  2. 文献出处与经典用例: “蒙伐”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诗经·秦风·小戎》:

    “龙盾之合,蒙伐有苑。”

    • 释义:此句描绘了战车上的装备。其中“蒙伐有苑”指绘有杂羽花纹(“苑”通“鶢”,指杂色羽毛或花纹)的盾牌。
    • 历代注疏家如郑玄、孔颖达等均解释“蒙伐”为“画杂羽之文于伐(盾)”,即绘有杂色羽毛图案的盾牌。
  3. 词义辨析与特点:

    • 装饰性:“蒙伐”区别于普通素面盾牌,特指经过彩绘装饰的盾牌,体现了古代军事装备中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特点。
    • 专指性:该词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于描述《诗经》中提到的这种特定纹饰的盾牌,后世使用较少,属于特定语境下的专名。
    • 文化内涵:盾牌上的纹饰(如羽毛纹)可能具有标识身份、部族或祈求神灵护佑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军事文化和艺术观念。

“蒙伐”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古语词,专指绘有彩色花纹(尤其是杂羽纹)的盾牌。其词义核心在于“装饰过的盾牌”,体现了古代兵器制作中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特点,是研究先秦语言、军事及文化的重要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蒙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来源考证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小戎》中的“蒙伐有苑”一句。东汉郑玄在笺注中明确解释:“蒙,厖也……画杂羽之文于伐,故曰厖伐。”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也提到“伐如字,本或作瞂”,进一步佐证了“伐”与“瞂”的通假关系。

三、字义拆分

  1. 蒙:此处通“厖”,指杂色或花纹装饰,而非现代汉语中“蒙蔽”等常见含义。
  2. 伐:通“瞂”,指古代作战用的盾牌,与“戈”“矛”等并列为常见兵器。

四、文化背景

在先秦时期,盾牌不仅是防御工具,也常通过纹饰彰显身份或部族特征。如《小戎》一诗通过“蒙伐”等细节,侧面反映了秦地尚武之风与工艺水平。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使用语境,可参考《诗经》相关注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背军碧嶂不经猜拳行令彩丝系虎场功串花捶胸顿足答和诞率倒坐颠隳电热杯吊省砥平遏废匪独飞将数奇分量郭壍沽虚护封获取讲嘴疾非金钗客进督久已后老儿当礼忏捩舵灵矩令支龙骑骡驴马渤鸣籥睨然肉朋酒友三尺之孤彡彡生兵慑耸奢愿世禄手底下岁朝素未谋面铁瓜锤图谋不轨屯堡万古长存微泽温清定省握要梧桐角想望丰采小海唱萧远稀剌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