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
《战国策·赵策三》:“ 魏魀 谓 建信君 曰:‘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夫係蹄在足,则猛虎絶其蹯……何则,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 李善 注:“ 延叔坚 曰:‘係蹄,兽绊也。’”
“絶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故两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字义拆解与基本含义:
典故来源与核心寓意: “絶蹯”一词的经典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中“魏魀谓建信君”一节(也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故事讲述魏国大臣魏魀(也作魏犨)劝诫建信君时引用了一个寓言:
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 译文: 有人设下捕兽的绳套(系蹄),套住了一只老虎。老虎大怒,毅然咬断自己被套住的脚掌(蹯)逃走了。老虎这样做,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脚掌,然而它不因为区区一寸的脚掌而危害自己七尺的身躯,这是懂得权衡轻重啊。 在这个典故中,“絶蹯”特指老虎为了保全性命而毅然决断地咬断自己被套住的脚掌这一行为。
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基于这个典故,“絶蹯”一词超越了其字面意思,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絶蹯”一词源于《战国策》中老虎断掌求生的典故。其核心含义并非简单的“断脚”,而是象征着在危急关头,为了保全根本利益(如生命、大局),必须当机立断、忍痛割舍局部或次要利益(如肢体的一部分、眼前的利益)的决绝态度和智慧。它体现了深刻的生存哲学和战略思维。
参考资料来源:
请注意: 由于“絶蹯”在现代汉语中极其罕用,主要作为典故性词语存在于古籍和学术讨论中,因此以上参考资料主要为权威的纸质辞书和古籍文献。
“絶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絶”有断绝、结束之意,“蹯”指脚跟,因此“絶蹯”字面可理解为“脚跟断绝”,引申为行走困难或无法行走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因疾病、衰老导致的行动不便,如古代戏曲中老年角色的形象刻画。不过,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见。
根据和,“絶蹯”源自《战国策·赵策三》的典故:老虎被捕兽夹困住时,为求生而果断咬断自己的脚掌(“决蹯而去”)。因此,该词被引申为权衡轻重、舍弃局部以保全整体的智慧,强调“不因小失大”的决策原则。这一用法更偏向哲学或谋略层面的比喻。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谋略、决策类内容,通常指向典故中的比喻义。
安彊白闲薄怯杯影蛇弓蚕器出豁打啵单茕掂折调疾丁令冻凝东珠咄嗟便办法书風驅電掃负衡据鼎服斩浮湛连蹇公车上书还辔旱象含一之德灏瀁何向还应灰化间不容缕绞锋交合疾困既乃蝌斗篆文篱笆刘表牛眊矂扪钥木牋奈久女僧破阵子千变万状糗粮蜃綍食不遑味守逻谁昔输期殊务肃括所体宿雪特典天运推陈出新文武差事相靡屃赑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