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
《战国策·赵策三》:“ 魏魀 谓 建信君 曰:‘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夫係蹄在足,则猛虎絶其蹯……何则,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 李善 注:“ 延叔坚 曰:‘係蹄,兽绊也。’”
“絶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絶”有断绝、结束之意,“蹯”指脚跟,因此“絶蹯”字面可理解为“脚跟断绝”,引申为行走困难或无法行走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因疾病、衰老导致的行动不便,如古代戏曲中老年角色的形象刻画。不过,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见。
根据和,“絶蹯”源自《战国策·赵策三》的典故:老虎被捕兽夹困住时,为求生而果断咬断自己的脚掌(“决蹯而去”)。因此,该词被引申为权衡轻重、舍弃局部以保全整体的智慧,强调“不因小失大”的决策原则。这一用法更偏向哲学或谋略层面的比喻。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谋略、决策类内容,通常指向典故中的比喻义。
絶蹯(jue2 xian1)是一个汉字词汇,由“絶”和“蹯”两个字组成。
絶字的部首是糸(绳子部首),它有7个笔画。蹯字的部首是足(脚部首),它有15个笔画。
絶蹯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较为令人陌生,因此在现代汉语并不常用。它繁体字的写法为絶蹺。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絶蹯一词的形状可能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字形都有些许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絶蹯的例句:
他的双脚纤细而修长,像絶蹯一样迅捷灵巧。
絶蹯的组词可能相对较少,因为它并非常用词汇。以下是一个由絶蹯组成的词汇:
絶蹯漫画(jue2 xian1 man4 hua4)- 指以動畫方式表現、且內容多為喜劇為主的漫畫作品。
絶蹯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寻找可能会较为困难,因为这是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相关词汇或同义表达来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