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后服的意思、后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后服的解释

(1).较迟降服。《公羊传·僖公四年》:“ 楚 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史记·张仪列传》:“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宋 欧阳修 《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公以谓 晋 自前世为险国,常先叛而后服者,恃此也。”

(2).指后降服的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 南朝 梁 沉约 《应诏乐游苑饯回僧珍诗》:“命师诛后服,授律缓前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后服(hòu fú)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典章制度理解。根据权威辞书及历史典籍,释义如下:


一、本义:车服等级中的从属地位

指古代车马仪仗中,地位次于前导车辆的随从车驾,引申为制度中等级较低的服饰或仪制。

来源依据:

《周礼·夏官·司勋》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郑玄注:“‘后服’者,后车之服”,指仪仗队列中主车之后的从属车辆及其规制。

《礼记·明堂位》提及“鸾车,夏后氏之路也;钩车,殷路也;大路,殷路也”,后服制度与礼制等级紧密关联。


二、引申义:归顺臣服

指在政治或军事对抗中,较晚表示顺从或归附的行为。

来源依据:

《后汉书·窦融传》有“河西五郡,后服先强”之载,描述窦融统治河西地区时,周边势力在其强大后相继归附。

《战国策·齐策》中“诸侯先服者安,后服者危”,进一步印证此义项的政治语境。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后服”一词已非常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礼制、历史的学术文献。偶见于“售后服务”的简写(非规范用法),但需依据语境明确区分。


综合权威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后服”为“后乘之服”及“后归顺者”。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后服”作“较晚归附”义项,引《后汉书》例证。
  3.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详释车服制度中的等级秩序。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后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òu fú,根据不同语境有两种解释:

一、现代常用义(侧重个人行为)

指事后服从或承认错误,强调经过争辩、抗拒后最终接受处罚或改正。这一含义源于成语用法,例如:

二、古代文献义(侧重群体关系)

多出现于历史典籍,指较迟降服的人或群体,常见于政治、军事语境。例如:

  1. 《公羊传》记载:“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
  2. 《史记》提到:“天下有后服者先亡”,暗示降服顺序影响政治命运;
  3. 《后汉书》用“振武以临后服”表达对后降服者的威慑。

使用注意

以上信息综合自词典释义与古籍用例,完整文献可参考《公羊传》《史记》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朝白菀悲恨表里受敌补复朝不图夕承宠成梁承贽赤侧崇盛春月柳电门砥厉名号地转讹语影带蜂飞冯公風雨飄摇丰资耕则问田奴广霞馉飿贵当纮目红颜白发骄稚介入惊怜金植救守开幞孔子庙堂碑矿体阃闑兰桡连车平斗苓落浏溧礼先一饭緑化緑橘蔓延毛遂堕井旁録槃衍鹊弓取决三鹿为奔沙劫勺状软骨水帝岁用贪求无厌通疏惋惋猥劣乌笙下句丽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