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朴耿直。 唐 白居易 《折剑头》诗:“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鄙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ǐ jiè,其核心含义为质朴耿直,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折剑头》诗:“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诗中通过“鄙介”形容自己刚直不屈的品性,与“柔”形成对比,突显人物特质。
应用场景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词汇包括“耿介”“刚直”“朴拙”等,但“鄙介”更突出质朴与刚直的结合。
“鄙介”一词兼具性格的淳朴与道德的刚正,常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可用于特定语境中。
《鄙介》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言行态度轻薄或卑鄙。它可以用来指责故意做出低级行为或者言辞恶劣的人。
根据《康熙字典》,《鄙介》可以拆分成“鄙”和“介”两个字。其中,“鄙”的部首是“阜”,总笔画数为10;“介”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为4。
《鄙介》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古时候,这个词曾经用“鄙賤”、“鄙俚”等拼写形式。而现代繁体字中,“鄙介”一词通常被写为“鄙戒”。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为了强调词汇的内涵和含义,有时会使用冗长的写法。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鄙介”的古文字形为“鄙賤無義宿”,代表了“鄙贱、无义、守舊”的意思。
1. 他的鄙介行为引起了公众的愤怒。
2.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不应该说出如此鄙介的话语。
1. 鄙视: 表示蔑视、看不起。
2. 鄙夷: 表示蔑视、唾弃。
3. 鄙陋: 表示粗俗、低级。
4. 鄙俗: 表示庸俗、粗俗。
近义词: 卑劣、卑鄙、恶劣、恶质。
反义词: 清高、高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