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齑的意思、五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齑的解释

见“ 五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齑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古代腌渍类佐食组合,特指将五种不同蔬菜分别切碎后腌制成的酸菜或酱菜。该词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饮食制度内涵,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文献依据

“五齑”最早见于《周礼·天官·醢人》,属周代“醢人”(掌酱制食物的官职)所供的“醯物”(醋渍食品)之一。郑玄注:“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其中“齑”本义指切碎的腌菜,《说文解字》释为“齑,碎也”,引申为碎末状调味菜。“五齑”即五种不同原料制成的碎腌菜组合,是先秦贵族饮食礼制中的固定品类。

二、具体组成与原料考据

据清代学者程瑶田《九谷考》引《周礼》注疏,五齑的构成有明确记载:

  1. 昌本齑:以菖蒲根腌制;
  2. 脾析齑:用牛百叶切碎渍成;
  3. 豚拍齑:取猪肋肉剁碎腌渍;
  4. 深蒲齑:以水蒲嫩茎为原料;
  5. 箈齑:用箭竹笋切制而成。

    (《周礼正义》卷四,孙诒让校注)

三、文化功能与制度背景

在周代饮食制度中,“五齑”与“七菹”(七种整腌蔬菜)共同构成“醯物”体系,服务于祭祀宴飨。《礼记·内则》载“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说明不同齑菜需应时调配,体现“四时食制”的礼法思想。其精细加工方式(细切、盐渍、醋泡)反映了先秦烹饪的技艺高度。

四、语义演变与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齑”为“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而“五齑”作为专名保留古义。现代研究中,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指出:“五齑实为周代酱文化中‘分物而治’的典型,通过不同原料组合实现味觉层次化”,印证其技术内涵。


参考文献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礼记·内则》(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五齑”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一种调味组合,指五种捣碎或切细的腌菜、酱料,常用于搭配不同肉类或主食。其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分析:

  1. 基本释义
    “齑”(jī)本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调味品,后引申为细碎的腌菜或混合调料。例如《庄子》中提到的“齑粉”即指碎末状物质。

  2. “五齑”的文献记载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设有“醢人”一职,负责制作“五齑、七菹”等腌菜酱料。其中“五齑”可能指:

    • 昌本(菖蒲根)
    • 脾析(牛百叶)
    • 蜃(蛤肉)
    • 豚拍(猪肋肉)
    • 深蒲(水草嫩叶)
      这些食材经切碎、腌制后,作为祭祀或宴饮的配菜。
  3. 用途与搭配
    五齑常与“七菹”(七种整叶腌菜)并称,用于搭配“三牲”等肉类,平衡油腻、提升风味,体现古代饮食“调和”理念。

由于具体组合可能因朝代或文献差异而不同,建议进一步查阅《周礼》《齐民要术》等古籍获取完整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烂班本班齿辩明辨释脖儿梗朝辞辞训麤懆大本戴炭篓子德守电子计算机调茶东谢蛮断木掘地度支奉祠风怀福先服刑公伤怪气官亭古律尺寒灰更然核议会逮虺蜥火耕流种镜卜惊心骇瞩仅然进如锯匠隽辅军阵苛例夸好狂呓离鸾别鹤詈訾龙舄鹿箛録科蟒绣毛物珉砆畔道钤蓄奇才契父穷袴日乾夕惕设枑师德失敬收篷吴沃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