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离原则、正道。畔,通“ 叛 ”。 宋 叶适 《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学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从利,苟荣其身,欲復之于学,弗可受矣,况可祠乎!”《明史·儒林传一·崔铣》:“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
“畔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分析详细说明:
基本含义
“畔道”指背离原则或正道,其中“畔”为通假字,同“叛”(背叛、背离)。常用于描述偏离正统思想、伦理或学术规范的行为。
语义延伸
在具体语境中,多用于批评学术、伦理或思想上的离经叛道。例如,宋代理学家叶适曾用该词批判学者为谋私利而违背道义,如《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中提到“或畔道从利,苟荣其身”。
典籍引用
《明史·儒林传》记载:“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强调坚守正道与背叛的对立关系。
近现代用例
查字典例句提到康有为曾被指责为“离经畔道”,大乘佛教某些流派也因观点分歧被形容为“几掩耳却走”。
“畔道”属于书面化表达,多用于学术或伦理讨论中,含贬义,强调对正统的背离。其核心含义稳定,但具体应用需结合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批判性论述。
《畔道》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田间地头的小路或小径。它通常用来形容乡间小路旁边的田地。
《畔道》由两个部首组成:田(田字底部的➊ ⊃ 横)和辶(辶字部词中间的⻌)。共计12个笔画。
《畔道》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鄘风·南有嘉鱼》中,是子夜时分踏上田间小路的描写,也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
在繁体中,畔字的写法为「畔」,道字的写法为「道」。
在古时候,畔字的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田字底部的➊ 笔画连续,横勾短;辶字部分中间的⻌连续,下部划弧略长。这种写法在秦汉之后逐渐改变为现在的样式。
1. 那个村庄的畔道上开满了鲜艳的野花。
2. 走过田野上的畔道,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田畔、小道、田边、小径、道路、乡间等
小道、小径、乡间道、农田路
大道、大路、马路、干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