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供过往官吏食宿的处所。《后汉书·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元 刘詵 《望城冈》诗:“衰草秋萧萧,官亭路遥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现今亲自各乡劝农,不免官亭伺候。”
官亭是汉语复合名词,由“官”(指官府、官方)和“亭”(指古代路旁供休息的建筑)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古代由官府设立或管理的公共亭舍,主要承担驿传、休憩、行政等职能。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功能及文化延伸三方面详述:
基础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官亭”指官府在交通要道设立的亭舍,用于传递公文、招待官吏及往来行人休憩。此类设施多设于驿站之间,是古代驿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行政功能延伸
《中国历史大辞典》补充说明,官亭在部分朝代兼具地方基层行政职能,如唐代的“亭长”负责治安与民事调解,此类官亭成为连接官府与民众的节点。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驿传枢纽
官亭常与驿站配套,为驿使提供换马、食宿服务。如汉代“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官亭是维持文书传递效率的关键设施。
来源:《中国古代交通史》(中华书局)
赈灾与公共事务
明清时期,官亭曾作为灾荒赈济点。例如《明史·食货志》记载,地方官在官亭发放粮米,协调灾民安置。
来源:《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代遗存地名
部分地名保留“官亭”旧称,如安徽肥西县“官亭镇”,因清代此地设官亭管理江淮漕运得名,印证其历史地理意义。
来源:《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离别与羁旅意象
古典诗词中,官亭常象征仕途奔波与离愁,如唐代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云开驿阁连江静,春满官亭覆草青”。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
民间记忆载体
地方志中,官亭多与民间传说结合。如浙江绍兴“兰亭”虽非严格意义的官亭,但因王羲之《兰亭集序》而被赋予文化象征,体现亭类建筑的精神内涵。
来源:《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官亭”作为历史词汇,既指实体建筑(驿站、赈济点、行政点),亦衍生为文化符号(诗词意象、地名遗存)。其释义需结合古代行政制度、交通史及文学语境综合理解,核心始终围绕“官府管理的公共空间”这一属性。
“官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公共设施,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官亭最初指古代供过往官吏食宿的处所,常见于交通要道或驿站旁。例如《后汉书》记载“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说明其作为官方接待点的功能。
历史与职能演变
延伸含义
在文学和成语中,官亭被引申为官员职位或权力的象征,例如“官亭路遥遥”(元·刘诜诗)既写实景,也暗喻仕途漫长。
结构特点
官亭多为有顶无墙的亭式建筑,区别于私人修建的“私亭”,强调官方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与“官亭子”“官厅”的具体区别,可参考历史文献。
隘薄八卦图笨嘴拙舌碧寥补阙逋怨婇女差品仇牛匆冗粗心代谷大窠邓友梅邸射朵殿颿樯烦慝蜚蓬奉别凤节丰洽府舍覆族功役广州孤鸿寡鹄海流图怀安胡咯咯湖绿忽杪汲集羁旅之臣金镳浄泊静讽近人机群狂吠魁选柳汀娘子关搦搦攀陟前良砌体蕲向让齿商老杀身沈葆桢褷翎收夺遂志炭檛妥尸僞戾卧雪舞钟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