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司马贞 索隐:“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谷姦诈。”
(2).泛指军队中的簿册。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稽京营积年之额,覈班军累岁之餉,尺籍伍符之必计,而一粒一鍰之不遗。” 马建忠 《上李伯相论漠河开矿事宜禀》:“计名授地,悉准营制……召募之众,法亦如之,使伍符尺籍按册可稽。”
(3).指军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重喜登贤苑,方日佐伍符。” 宋 曾巩 《节相制》:“逮后王之更造开阡陌以居民,隶伍符者,身不受于一廛,仗齐鉞者,位不连于九棘。” 明 方孝孺 《书夷山稿序后》:“吾观 四明 蔡先生 羈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
“伍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涉及军事领域,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古代军中的互保符信
指军队中士兵以五人为一“伍”进行编制,并通过符信互相担保的制度。这种制度用于防止内部奸诈行为,确保士兵身份可靠。例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夫士卒尽家人子……安知尺籍伍符”,体现了其在军事管理中的作用。
泛指军队簿册
引申为记录军队编制、军饷等信息的文书。清代钱谦益曾提到“尺籍伍符之必计”,说明其作为管理工具的重要性。
代指军队本身
在文学作品中,常以“伍符”直接指代军队。如唐代元稹的诗句“方日佐伍符”,即用此意。
部分资料(如)提到“伍符”可引申为“得力助手或合作者”,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旧唐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2)。
伍符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军队中的军旗”。旗帜是军队的象征,在战场上起到指挥和号令作用,伍符就是指挥官所用的军旗。
伍符的部首是人字旁,总共有6个笔画。
伍符这个词起源于古代军队的制度,它是由“伍”和“符”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伍”表示“五”,在古代军队中,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队,人们把这个小队叫做“伍”;而“符”则表示军队的标志,旗帜等。
伍符在繁体中的写法为「伍符」。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伍符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1. 战场上红旗飘扬,伍符高举,激励士气。
2. 将军手持伍符,指挥着队伍的行进。
伍仪、符玺、符文、符咒
军旗、旗帜
敌旗、敌符
变形博关不象材品策筮蝉冠豸绣碜磕磕驰爽皴瘃悼心疾首灯炬断流对本对利独有千秋缝合给假疙童钩鎌鸿儒徽婳秽裂卉茵僭度静素金螺卡借康老子蝌篆历历可见礼仪啰哩啰嗦录事露宿满月鞯民熙物阜奴婢跑楼儿敲骨吸髓七生七死弃事趣向三王少艾市欢食量湿疹水苍玉送驾松香饕餮题解头盔拖腔维结煟兴相时度力小布衫遐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