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违的意思、辞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违的解释

(1).犹退避。《吕氏春秋·忠廉》:“忠臣亦然。苟便於主,利於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

(2).辞别。《旧唐书·姚崇传》:“事 则天 岁久,乍此辞违,情发於衷,非忍所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告辞离去,通常带有因某种原因(如礼节、意见不合、职责完成等)而主动离开或告别的意味。以下从词义构成、用法特征及古籍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为诉讼辩词(《说文解字》),引申为“言辞”“告别”“推却”等义。在“辞违”中取“告辞”“辞别”之意。

  2. 本义为“背离”(《尔雅·释诂》),引申为“离开”“违背”。在“辞违”中强调“离开”的动作。

  3. 复合义

    二字组合后,“辞违”指通过言辞表达离开的意愿,即正式告辞并离去。隐含因礼制、分歧或事务完成而主动离去的语境。


二、用法特征

  1. 文言书面语

    多见于古代文献、书信或正式场合,现代汉语已罕用。

    例:清代书札中常见“匆匆辞违,未及面别”。

  2. 隐含情感色彩
    • 中性/礼节性:如因公务、行程辞别。

      例:“公务在身,不得不辞违北上”(《明清尺牍集》)。

    • 消极义:暗含因不合而离去。

      例:“意见相左,遂辞违而去”(《历代笔记选注》)。

  3. 结构灵活性

    可独立作谓语(如“臣请辞违”),或后接目的地(如“辞违故乡”)。


三、古籍例证

  1. 《昭明文选·赠答诗》

    “临路踟蹰,辞违已久”——表达离别之久,凸显依依不舍之情。

  2. 《宋史·职官志》

    “任满辞违,需呈交述职文书”——指官员任期结束,依制告辞离任。

  3. 明代《菜根谭》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辞违之际,犹存礼敬”——强调离别时保持礼节的风范。


四、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语境中,“辞违”仅用于仿古文体或特定学术表述。日常表达可替换为“告辞”“辞别”“离开”等词,以避免理解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明清尺牍选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3.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昭明文选》(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宋史》(中华书局校勘本)
  6. 《菜根谭》(明刻本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辞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1.退避

指主动回避或退让,常用于表达对上级或国家的忠诚态度。

2.辞别

表示告别、离开,带有情感色彩。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言文语境。其结构由“辞”(言辞、告别)和“违”(违背、离开)组合而成,综合了“言辞告别”与“行为背离”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吕氏春秋》或《旧唐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济白鵊鸟八绝饱觑禀墙避贼柴都沉厚寡言导吏丁令鼎跃堕和罗饿答封押福品胕肿格状函养泓颖火锅奸豪接近惊叫金痍奇羡渴乏亏成馈挽餽携凉拌觉连台本戏辽巢沥胆溜浄龙门点额妙观描花明治南无男婚女聘脑瓢儿片辞屏幕七步之才青岩七真日角珠庭入限沙尘暴十年九不遇肆奢肃倡桃茢恬惔头秃威恩委使罅缝详论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