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握节的意思、握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握节的解释

持守符节。谓不辱君命。《左传·文公八年》:“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唐 杜甫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燃脐 郿坞 败,握节 汉 臣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有 桀 犬,婴此汤罗,衔鬚义愤,终乎握节,各狥所奉,咸有可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握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指手持符节 "握节"字面指手持符节,这是古代使臣出使时的重要信物。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符节通常由竹、玉或金属制成,刻有特殊纹饰,是君主授予使者的身份凭证。《周礼·地官·掌节》记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说明符节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二、引申为坚守职责 该词衍生出坚守职责的象征意义,如《古代汉语词典》所述,汉代苏武"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典故,正是"握节"精神的具体写照。这种引申义强调在困境中保持气节,如《后汉书·李恂传》载"恂奉使不称旨,坐免,步归乡里,潜居山泽,握节云中"。

三、文化内涵演变 在文学表达中,"握节"逐渐演化为气节操守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中"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的诗句,即通过持节意象表达忠贞气节。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的表述,也与"握节"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网络扩展解释

“握节”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握节”指持守符节,象征不辱君命、忠诚履行职责。符节是古代使者或官员持有的凭证,代表君主权威。因此,“握节”常用来形容坚守使命、忠诚不渝的行为。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1. 《左传·文公八年》
    记载“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描述官员宁死不辱使命,体现气节。
  2. 唐代杜甫诗句
    “握节汉臣回”以汉代使臣苏武持节归国为典,赞扬其坚贞不屈的精神。
  3. 明代文献
    刘若愚《酌中志》中“终乎握节”形容官员在困境中仍坚守职责。

三、近义词与语境


四、文化内涵

“握节”不仅是行为描述,更承载着儒家“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国家使命的担当与责任感。符节作为权力象征,握节者需以行动维护君主尊严与使命完成。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文献,可参考《左传》、杜诗注解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卑逊备至变狱避骢马簸箕逋迁朝鸡齿痕尺铁答腊鼓淡不淡荡兀珥笔仿佛非条件反射府丞纲维刮刬諕死厚度憓征监定嘉仰九疑居句开墒堪布空陇魁帅苦谏朗咏林芳吏最蠃虫梅雨闽侥蹑跨偏师披香朴素无华千里结言愆序谦驯前载气习诎法饶放人节生妻省头香声闻乘声振林木霜丛团案吐食握发万法汪古部亡日王爷县针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