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答腊鼓的意思、答腊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答腊鼓的解释

古代 龟兹 、 疏勒 打击乐器之一,与羯鼓相类,以手指敲击。后传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二》:“答腊鼓,制广於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元 吴莱 《题唐明皇羯鼓录后赋歌》:“大声嘈嘈忽放肆,都曇答腊矧敢前。” 清 翟灏 《通俗编·声音》:“都曇答腊,本外蕃乐部,都曇似腰鼓而小,答腊即腊鼓,肖其声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答腊鼓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属于膜鸣乐器类,其名称源自西域语言的音译。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答腊鼓形制特殊,"鼓框扁平,两端张革,以绳交叉绷紧",演奏时需用手指或木槌击打鼓面,音色浑厚清亮,常用于唐代宫廷燕乐及佛教法会。

从形制特征看,该乐器具备两大显著结构:一是鼓面设有调节装置,通过拉扯鼓框周围的绳索可改变音高,此技术较同期羯鼓更为精密;二是鼓身绘有彩色纹饰,《通典·乐典》载其"框绘团花纹,边缀铜铃",展现盛唐时期乐器制作的审美追求。这种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特征,使其在《新唐书·礼乐志》中被列为"胡部乐"核心乐器。

在历史传播层面,答腊鼓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宋代《乐书》记载其"本龟兹乐,后为西凉部所用"。佛教典籍《法华经玄赞》更详述其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场景:"梵呗起时,答腊和之"。至元代逐渐演变为腰鼓形制,最终融入中国民族乐器体系,对后世太平鼓、单皮鼓等乐器的形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答腊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具有以下特点:

  1. 起源与传播
    起源于西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和疏勒地区,后随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传入中原地区,成为唐代宫廷及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

  2. 形制与演奏
    形制类似羯鼓,但鼓身更宽且较短。演奏时以手指直接敲击鼓面,声音洪亮震撼,唐代文献记载其“以指揩之,其声甚震”,民间俗称“揩鼓”。

  3. 文献记载与文化关联

    • 《旧唐书·音乐志》提到其结构和演奏特点。
    • 元代吴莱的诗句“都昙答腊矧敢前”反映了其与其他西域乐器(如都昙鼓)的合奏场景。
    • 清代翟灏《通俗编》解释“答腊即腊鼓”,可能与古代腊月驱疫仪式中的鼓乐存在关联,但两者在用途上需区分。
  4. 文化意义
    作为丝绸之路上音乐交融的见证,答腊鼓体现了唐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并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扩展说明
需注意“答腊鼓”与“腊鼓”的区别:前者是具体乐器,后者泛指腊月仪式用鼓(见-9)。但部分文献中可能存在名称混用现象,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昂激冰容鼻子底下草止策题陈白承颜臣庶重趼吹歔除饰趣袭氮肥肺石风清風紀丰禄富郑公感同身受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宫营广陵散广运冠玉顾拂规步皇坟互不侵犯条约解祠金帐开放窥窥括目相待连绵不断菱鉴领教里尹卵鸟门不停宾闽隶啮臂披觌青春客请诉寝侻全神灌注散役沈抑试春世镜识义顺亲松枝麈搜逻田游通幽洞冥枉骑於乎污脏相门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