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九嶷 ”。1.山名。在 湖南 宁远县 南。《山海经·海内经》:“南方 苍梧 之丘, 苍梧 之渊,其中有 九嶷山 , 舜 之所葬,在 长沙 零陵 界中。” 郭璞 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史记·五帝本纪》:“﹝ 舜 ﹞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为 零陵 。”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诗:“ 苍梧 九疑 在何处,斑斑竹泪连 瀟湘 。” 金 元好问 《湘夫人咏》:“ 九疑山 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突围到 章贡 ,埋伏到 九嶷 。”
(2).指 九疑山 之神。《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繽其并迎。” 王逸 注:“言 巫咸 得己椒糈,则将百神蔽日来下, 舜 又使 九疑 之神,纷然来迎。”
九疑(又称“九嶷”),是汉语中一个专有名词,具有明确的地理和文化指向性,主要含义如下:
本义指山名:特指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该山属于南岭山脉的一部分,因群峰耸立,山势相似,游者难以辨别,故名“九疑”(“疑”有迷惑、难以分辨之意)。九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为上古圣君舜帝的安葬之地。《山海经·海内经》即有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水经注·湘水》也详细描述了其地理方位:“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引申指舜帝陵及其文化象征:由于九嶷山是舜帝陵寝所在地(今存舜帝陵),因此“九疑”一词常被用来代指舜帝陵,并承载着深厚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如孝道、勤政、仁德)。历代帝王常遣官至此祭祀舜帝,文人墨客亦多到此凭吊吟咏,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圣地。屈原《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重华即舜帝),即暗指九嶷之地。
“九疑”的核心含义是湖南省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因其九峰相似、令人疑惑而得名。其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舜帝的归葬之所,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渊源和传统道德精神,在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九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山名
九疑山(又称九嶷山)位于中国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南部,是南岭山脉的一部分。其名称源于“九峰相似,望而疑之”的地貌特征。据《山海经》《史记》等古籍记载,九疑山是舜帝的安葬地,故又名“舜源峰”。
自然特征
因山间有九条溪流蜿蜒相似,古人难以辨别,故称“九疑”。唐代诗人李涉曾以“斑斑竹泪连潇湘”描绘其景观(见、8)。
舜帝传说
九疑山与舜帝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时在此去世并安葬,历代文人常借此抒发怀古之情,如柳永词中“九疑云杳断魂啼”。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九疑”常被用作象征忠贞、哀思的意象。例如《楚辞·离骚》提到“九疑之神”迎接舜帝,宋代诗词中亦借斑竹(湘妃竹)寄托相思之情。
部分文献(如、6)提到“九疑”作为成语,表示“疑虑重重”,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九疑”的核心含义指向湖南九嶷山的地理与历史,其次为文学中的文化意象。若需引用其衍生义(如“疑虑”),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核实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